警惕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化评论

2015年09月09日10:3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警惕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化评论

  最近辅导几个学生写评论,他们在思维上暴露出的问题很有共性,值得说一说。

  有个学生想写最近舆论热议的“中国游客唱国歌大闹曼谷机场”事件,他总想把两边的责任掰扯清楚,理由“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我建议他从“各打几板子”的思维里跳出来,因为很多话题都不适合用“谁先错谁后错”的思维两边归咎,否则很容易推理出“后错”的正义性,进而推导出以暴制暴的正当性。我还跟他说,我们常说的“客观公正”不是厘清责任各骂几句,而是要有基本的是非和原则。

  有个学生想评“17岁少年出走留绝笔信: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他说看到新闻标题就感到心酸,想分析贫困带来的心理压抑,从而批判当今社会的贫富差距。我建议他不要被煽情的标题牵着鼻子走,因为读了新闻就会发现,他们家并不穷,只是父母在花钱上对他管得比较严。评论要基于事实,不要先入为主地带着一种自以为正义的“批判体制”的视角,要防范轻易进入一种悲情逻辑和悲愤陷阱。

  评论需要传递理性,而不是自以为正义地跟着“病态思维”走。以前还有过这样的新闻——精神病人制造血案,声称是因为受到不公对待而报复社会,一些媒体由此一窝蜂地批判社会和体制。其实,有时候评论被“病态思维”左右,也是一种舆论病。

  在我看来,这两个学生评判时事时所暴露的思维问题,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看待社会的方式。他们每天从网上接触到很多信息,有很多想法却缺乏理性思维,于是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自以为正义的逻辑裹挟;他们在很多问题上有起码的同情心,充满了正义感,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却缺少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辨能力。

  我在与一些年轻人交流时发现,有不少人在谈论时事时,都喜欢将“为弱者说话”“坚守良知”“道德”“权利”“自由”等大词挂在嘴边。他们迷恋谈论一些抽象概念,沉浸于宏大叙事而不善于就事论事地分析,不习惯从实际问题和实践经验谈起。这些人说起大道理时能高谈阔论,但在对具体问题和新闻事实进行分析时,却经常发生判断偏差——要么生搬硬套地用抽象的观念去套事实,要么不顾具体事实而空谈大道理,要么用简单的中西对比去分析,难免会出现过度阐释的情况。

  于是,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舆论景象:“全面看问题”变成了面面俱到却没有重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变成了没有是非立场的庸俗辩证法,“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一边”变成了没有原则地认为弱者代表正义……

  杨绛先生批评当下很多年轻人“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实在是击中要害。如今不少人接受的多是从网络上得到的碎片化知识,或是从快餐化阅读中获得一知半解的理论,他们没有系统的知识架构,掌握的大多是一些名词泡沫和学术概念。所以,当他们用这些还没有深入理解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时,难免会发生偏差。

  当然,我写下这些,并不都是批评别人,也是自我反思的一个过程,提醒自己时刻警惕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评论,防止不自觉地就进入那些陷阱而不能自拔。(曹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