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铸就经典之作——访著名诗人贺敬之

2015年09月08日18:47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革命理想铸就经典之作——访著名诗人贺敬之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王思北)8日,在贺敬之干净整洁的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位91岁高龄的著名诗人。他创作的《南泥湾》《白毛女》《回延安》等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望着家中墙上挂着的剪纸作品《回延安》,贺敬之情不自禁地念起了这两句诗,思绪仿佛也跟着回到7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

  “一心要到延安去”

  贺敬之的家乡在山东枣庄。1935年,出身贫寒的贺敬之在亲友的资助下到一所私立完小读书。那时,抗战虽然还没全面爆发,但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三省,民族救亡的呼声遍及华夏大地。当时,学校里有两位老师常常给学生们讲日本侵略中国的事,从“九一八”事变到塘沽协定,从红军北上抗日到西安事变;课本中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有鲁迅、巴金等的作品,让11岁的贺敬之心中开始萌发民族救亡意识,对代表人民力量的红军也十分向往。

  1937年,从完小毕业的贺敬之进入兖州乡村师范学习。没上几天课,日本的炮火就打到了齐鲁大地,学校被迫内迁。回到家乡的贺敬之在山头上目睹了台儿庄大战的硝烟。

  冲天的火光,肆意开动的坦克车,还有隆隆的机枪大炮声……看到原本美丽的家园在战火中满目疮痍,14岁的贺敬之受到极大震动,他和4名同学踏上了寻找母校的道路,一路从湖北武汉追到了四川梓潼。同学随身带的《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等进步书籍和刊物,成为贺敬之宝贵的精神食粮。

  “鲁迅在我心里非常伟大,知道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后,就更加向往。后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鲁艺的招生简章,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到延安去。”贺敬之说。

  “写人民、为人民写、请人民评判”

  1941年,贺敬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贺敬之创作大量传唱至今的经典名作。

  贺敬之说,当年在写歌词、秧歌剧以及诗歌时,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尤其是秧歌剧,反映的都是人民的现实生活,采用的也是民间艺术形式。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影响终身。”

  贺敬之回忆,讲话发表后,延安文艺界人士开始广泛接触干部战士、人民群众,从民间文艺、陕北民歌中汲取营养,用于自己的创作中。而年仅20岁的贺敬之也迎来了他文艺创作的重要收获,写出了《南泥湾》《翻身道情》等广为流传的歌词,创作出在边区影响甚远的秧歌剧《栽树》《瞎子算命》,还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又学习来又生产,359旅是模范……”贺敬之说,《南泥湾》这首歌是1943年鲁艺秧歌队到南泥湾359旅慰问时所写。除了动听的旋律,这首歌更表现出抗战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如今,《南泥湾》跨越时空,在今天仍广为流传。

  而《白毛女》更是从延安演到张家口、东北、北京,继而演到全中国乃至国外,并一直演到今天,成为中国歌剧里程碑。

  “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面对记者的问题,贺敬之认为,作为人民文艺,白毛女以时代主题为背景,象征着人民和国家的命运,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我们有歌剧理想,歌剧理想与革命理想是分不开的。这部歌剧正是写人民,为人民写,请人民评判。”他说。

  “一生经历是对‘三个必胜’的诠释”

  “我已经91岁了,回想这漫长的一生,个人经历非常平凡,对国家的贡献也很有限。”贺敬之淡然地说,回顾往事,最使自己思绪难平的,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是那个时代的当时和未来。

  贺敬之说,能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十分荣幸。

  “9月3日,当我在天安门城楼东观礼台观礼时,眼前看到了强盛的国力,心中却回想起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非常激动。”抚摸着胸前金光闪闪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感慨道,自己的一生,正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诠释。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