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忆延安:文艺凝聚抗战决心

2015年09月08日17:08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于蓝忆延安:文艺凝聚抗战决心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周玮)8日上午,在于蓝家狭小的客厅,这位94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与记者讲起她抗战时期的经历。

  1931年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年仅10岁的于蓝被迫跟随家人逃往关内:“火车顶上都是人,脚踏板上也是人,我们只能在人家脚底下窝着,特别狼狈。”年幼的于蓝第一次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

  最终,一家人安置在北平,于蓝也顺利上了高中。

  但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念完书,给日本人做事?不行。嫁人在家里当太太?不乐意。”于蓝萌生了去抗日根据地的念头。在同学的帮助下,她启程前往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在的斋堂。

  “路上日本宪兵队看见我们坐着这个三轮车,就检查,我这旗袍的袖子里缝了跟党联系的介绍信。”虽然介绍信没被搜出来,但仍被怀疑抓到了宪兵队,于蓝挨了不少鞭子:“我那时就准备死了,没想着能出去。”幸运的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于蓝和同学被营救出来。随后,她再次踏上去往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1938年10月24日,于蓝终于走到了延安。她换上军装,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于蓝的记忆中,延安的文艺生活很活跃。每天早操以后,吃饭以前要唱歌。“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真正感觉到革命队伍里的歌声,震动了整个延安的山谷。”于蓝回忆起当年唱《延安颂》的情景:“我们在延安的人都唱过。我刚去延安就学会了这首歌,在集体大合唱的时候唱过很多次。”

  于蓝在抗大、女大学习,喜好文艺的她还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各种演出。“由于我是北京去的,普通话说得好,就演出而言比别人好像更容易些。”此后,于蓝成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的演员。

  延安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很艰苦,演话剧《日出》的戏服甚至是用纱窗做成的。吃饭就是吃平时自己种的白菜。千难万苦,没有动摇于蓝的演出热情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于蓝参加演出的《佃户》《把眼光放远一点》等剧,很受大家欢迎。“这些戏不仅在延安演,还去各地演,宣传抗战,凝聚抗日决心。”她说。

  正是有了延安时期的种种历练,于蓝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成功塑造了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共产党员江姐。《翠岗红旗》《龙须沟》《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于蓝的演绎,使这些新中国电影画廊中的经典,深深烙在一代又一代观众心中。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