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阅方队最年轻劲旅
——记参加纪念抗战胜利阅兵第二炮兵核常兼备导弹方队
9月3日,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军乐声,第二炮兵核常兼备导弹方队一枚枚披着绿色迷彩的新型大国长剑,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列列方阵向世人揭开了中国又一新型战略导弹的神秘面纱……精确打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中国新型号战略导弹的横空出世,在一瞬间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一支战略导弹部队新军
核常兼备,这是一支战略导弹的新军,是第二炮兵此次受阅最年轻的导弹旅;东风26,这是一柄大国新利刃,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未来发展中的新生力量。
伴随着中华民族崛起的铿锵步伐,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周边环境和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大力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力量建设,全面提升精确打击能力!
在首次训练动员大会上,党委“一班人”当着全体官兵的面立下军令状:最短时间内掌握所有专业知识,并当众公布了训练计划。以上率下,立竿见影。党委机关领导干部、营连主官纷纷亮出自己训练计划,人人争当训练先锋。
该旅先后派出500多人次远赴全国7省市17家武器生产厂家进行跟踪见学,制作模拟训练器材,创新开展角色扮演等多种训练方法。
该旅组织发射分队四上高原戈壁,按照实战标准全流程进行操作,通过开展高温、高湿、日照、高海拔、低温、大风等试验任务,多次在极端条件下挑战武器装备的性能极限。
从中原腹地到西部雪域高原、从苦热难耐的东南沿海到东北边陲的林海雪原……部队的远程机动、野外生存、信息联通、快速反应等作战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检验和提高。
新型利剑首露锋芒
作为受阅方队中最年轻的劲旅、最新锐的武器,全体参阅官兵叫响“牢记使命苦练本领,向祖国和人民展现一流风采”的口号。
这支新生劲旅来源于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战略导弹部队,这里有曾被周总理赞誉为“东风第一枝”的我国第一支洲际战略导弹旅,有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军事训练模范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使命引领方向,起步就要冲锋。该旅把身边这些闻名全军的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搬进教育课堂,开展“学传统、话使命、铸忠诚”系列活动,通过学习身边的典型先进事迹,让官兵对照典型找差距,瞄准样板立标尺,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军目标,争做“四有”军人。
此次参加受阅任务,部队新、装备新、人员新,但每名官兵都表现出高昂士气,人人争当阅兵演练先锋。列兵赵一奔在旅里组织阅兵人员选拔时,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当得知自己的阅兵愿望落空之后,又连夜写下了请战书,他说:“虽是一名新兵,但我时刻准备上战场,如果真打起仗来,我也会第一个写请战书……”
“兵教头”张如军曾作为排面基准兵,参加过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在这次阅兵任务中,他又一次担任方队阅兵式的排头兵,只是又多了一个身份——方队教练员。利用训练间隙,他带领其他教练员一起研制出的10多种训练器材被推广到整个方阵。“没有挑战,没有困难,那抽组我们来干什么!”
新型利剑首露锋芒。该方队政委宗昌明说:“这次阅兵不是战场胜似战场,首次亮相必须首战必胜!”
在北京塞北同时接受检阅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雄伟的长安街前,一排排钢铁巨龙整齐列阵,威武壮观。而在千里之外的塞北高原,该新型号导弹正迎着朝阳进行最后的出厂测试,偌大的发射场坪上,车流滚滚、川流不息。
双线作战,该旅官兵豪情满怀。
在雪域高原,该旅上百名官兵过冰河、闯戈壁,在漫天飞雪中测试武器性能,在崎岖山路上测试装备机动指标,承受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先后收集各类数据1260余组。在烈日炎炎的内地“火炉”,该旅官兵将试验场设定在高温棚内,一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一人一天要喝4升水,每天都有战士晕倒在试验场区,但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在该方队的花名册中,133名任务官兵,90后就有70人,其中84名受阅官兵,90后的比例高达60.7%,这其中义务兵的比例更是高达80%。
“90后官兵有血性有拼劲,他们是此次阅兵任务的主力军。”宗政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4个小时极限站立结束后,教练员见上等兵梁丽刚脸色发白,一动不动,脱掉鞋之后才发现,他的脚指头已经肿胀流脓,指甲已经深深扎进了肉里。在医务室内,医生建议拔掉指甲,他却急眼说,“那可不行,拔了就没法训练了,几天不训练肯定跟不上节奏。”这样的例子在官兵中间比比皆是,上等兵刘志昆后背的伤疤溃烂痛如针扎,但他依然坚持站在队列中,“我们是来参加纪念抗战胜利阅兵,革命前辈能忍受的痛苦,新时期的战士同样能够坚持。”
据悉,该方队受阅官兵中有10%出现静脉曲张,30%腰肌劳损和腰间盘突出,几乎全部官兵脚踝被磨出血,背部被烫伤,但他们却依然精神振奋、士气高昂,没有一个人退缩,更没有一个人叫苦。
出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准备发动,发动!”伴随着隆隆的马达声,这支导弹新锐迎着朝阳,在北京和塞北高原同时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5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