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民正能量

回眸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历程,中国抗战的胜利,主要彰显了哪些方面的特殊意义?为什么以阅兵形式来纪念胜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邵维正、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付出牺牲最大,抵抗日军最多
记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时间之久,战争之惨烈实属罕见,请概括一下它的主要特点?
邵维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中国最早抗击日军侵略;二是中国抗日战争相持时间最长;三是中国军民付出代价最大;四是中国抵抗和消灭日军兵力最多。
公方彬:我们从抗战时期一位记者与一名普通士兵的对话感知这种牺牲。“你认为中国抗战能够取得胜利吗?”“肯定能。”“胜利后你会做什么?”“胜利的时候我已经死了。”这就是民族精神催生出来的牺牲精神,有了这样的伟大精神,也便有了不屈不挠与慷慨赴死,进而避免中华民族走向消亡。
东方主战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记者: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邵维正:一是阻止了日军北进;二是延缓了日军南进;三是策应了太平洋战场;四是粉碎了日军的西进企图。
总之,中国战场的持久作战,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起到了战略牵制和配合的作用,以巨大的民族牺牲,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迎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记者:为什么至今在不同国家和学者中认知并不一致?以阅兵来纪念这一胜利的意义在哪里?
邵维正:长期以来西方推行“欧美中心论”,以偏见替代公正,鼓吹“重欧轻亚”“重美轻华”,贬低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作用,现在到了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这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功过是非皆有公论。英国历史教授拉纳·米特写出《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指出中国是最早抗击轴心国侵略的国家,长期的抗战大大牵制了日本的兵力,然而西方一些国家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
公方彬:以阅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今天,世界尚未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生长的土壤,要避免人类再次承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痛苦,避免中华民族再次承担外敌入侵的痛苦,就必须将遏制法西斯主义的正义力量最大限度张扬出来,以震慑那些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分子。
要赢得和平,就要有遏制战争能力
记者: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进行阅兵,是不是主要为了展示我们的实力、决心及和平愿景?
公方彬:中国政府一再强调,这次阅兵纪念活动不针对任何国家。中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注定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因为中国军队履行的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是以建设者的姿态和价值观走向世界。
记者:历史告诉我们,赢得和平的前提是拥有遏制战争的能力,阅兵对提高部队打赢能力有什么作用?
公方彬:铸剑为犁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同时正义力量一直在民众的心灵深处,要把这种力量激发出来,需要一种触发方式。阅兵就是激发正义力量标定前进方向的最佳方式。
今天,中国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所谓“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要抓住机遇赢得挑战,必须凝聚全民的正能量,而阅兵就是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3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