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欧亚两个战场的东北一家人--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奋战在欧亚两个战场的东北一家人

郭维克 曹明龙

2015年08月31日12:5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广袤的东北大平原,覆盖着浓密的原始森林,苍翠凝重。蓝天白云下,一条蔚蓝色的河,紧紧地依偎在这肥沃的原野上,它有着一个图腾般的名字——黑龙江。

1931年,日寇铁蹄践踏祖国东北。自幼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徐志英积极组织民众支援抗日战争,并支持儿子郭德权、女儿郭霁云在不同的战场上抵御外辱。他们一家人的抗日故事,凝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一个缩影。

母亲徐志英:响应首役 矢志不渝

1931年11月,马占山将军起兵赴齐齐哈尔(当时省会)打响了中国抗战第一枪。42岁的徐志英闻讯立即发起组织抗日妇女慰劳会并任会长。她日夜奔走,组织民众捐款捐物、筹措军粮、救助伤员,得到马占山将军的高度赞扬,并因此结成抗日的朋友。

东北沦陷后,1933年徐志英来到北平继续从事抗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再次组织民众支援前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全力支援宋哲元将军的29路军抗击日寇,并多次以“母亲”的身份护送抗日学生南下,其中包括著名妇女运动领导人,北平妇救会负责人、共产党员刘清扬母女。

1938年,49岁的徐志英在护送东北妇救会负责人赵新莲夫妇到上海之后,绕道香港,抵达河南洛阳,找到了受党指派在国民政府第一战区任中校女儿,并任河南分会缝纫训练班主任,带学生抢救伤员、钻防空洞,敌机走了再继续上课,手把手地教学生。训练班曾为号称“小延安”的竹沟新四军做过军服。当年彭德怀率十八集团军路过洛阳,她亲手为其缝制了军团锦旗。

1940年,徐志英夫妇变卖了全部家产,几经转折来到西安,准备到延安与女团聚,但终因时局紧张,4年无法成行。

1944年7月,郭霁云写信给父母,请双亲设法自行进入延安。但因为胡宗南已对延安大军压境,此时成行危险极大。徐志英说:“上刀山我们也得走,非去延安不可!”老两口雇了两个“架窝”(一种前后由牲口抬着的老式交通工具),称是马占山将军的亲戚,要到榆林探亲,带着准备捐给组织的十几匹布出发了。途中,牲口失足落崖,她的架窝也摔下山去,幸好挂在树杈上免于丧命,却摔断了右臂。她用树枝固定,左手紧紧握住,忍痛赶路,历经半个多月,终于走到朝思暮想的延安。当时徐志英55岁,丈夫郭福悦57岁,成为当时自行进入延安参加革命的年龄最大的一对夫妇。

日本投降以后,徐志英积极投入到接收东北,医治战争创伤的工作中。战后的黑龙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孤儿残老众多。徐志英先后任牡丹江托儿所所长,哈尔滨孤儿院院长,孤儿院还兼管流浪妇孺和智障儿童。全院二百来人,从文化道德教育,到衣食住行,徐志英都一一管理到位,还亲自教授俄语,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在徐志英的精心照料下,这些孩子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成了航天专家,她用母亲的伟大胸怀为新中国培育了一批栋梁之才。

1952年,63岁的徐志英感觉精力有限,主动辞职,并放弃供给制,全部生活由女儿承担,成了一名退休后不拿组织一分钱的“离休人员”。1983年2月6日,徐志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郭德权:军事外交 纵横捭阖

郭德权出于1900年6月5日,是徐志英夫妇从长兄郭福增处过继的儿子。郭德权16岁考入烟台海军学校,19岁便在一次请愿活动中得到孙中山的赞许。中山先生命其赴广东大沙头航空学校改学空军。21岁毕业后,郭德权被派往东北从事宣传国民革命的工作,后任第一三联军军团司令部秘书处中校秘书,34岁时又任南京陆军大学上校研究员,后升至少将教官。

1936年,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中日之战不可避免,派军令部次长杨杰上将和郭德权检查国防阵地,足迹遍及西北和东南各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德权奉命出任中国驻美国首席武官。当时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他奔走于美国军政各界,力陈中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重要地位。

1942年3月又出任中国驻苏联首席武官,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全过程,及时把所见所闻写成分析报告,上报中国政府,为中国政府制定抗击敌寇的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参考。郭德权卓有成效的军事外交活动给国内的抗日战争以有力的支持,得到盟国军事领袖的赞赏。

斯大林格勒战役大捷后,欧洲战场已现胜利曙光。斯大林邀美国国务卿赫尔访苏,于1943年9月10日至19日在莫斯科秘密召开英、美、苏三外长会议,商讨战后世局安排。原定会后三国发表宣言,以示对德、意、日轴心国制裁的决心。经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傅秉常和郭德权向赫尔说明中国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后,赫尔在会上提出邀请中国联合签署文告。苏、英起初表示不同意。后经我方全力游说,终于使最终文告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强宣言,为奠定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大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初,盟军在欧洲战场捷报频传,德军败局已定。2月11日,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在黑海之滨雅尔塔召开会议,商讨德国投降后欧洲善后事宜。美苏为了各自利益达成密约,其中,斯大林提出对日宣战后,并要求得到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取得不冻港旅顺和大连,收回南满铁路的经营与使用权等条件。郭德权得知此有损中国利益的消息后,立即向国内报告。为我国赢得了3个多月的时间,给国家减少了更大的损失。

1946年郭德权奉调回国任国民政府中将参军。在得知政府不准备向日本索要战争赔偿时,他凭着多年在发达工业国家工作的体悟,提出可以不要索赔,但应该让日本无偿为中国培训十万名技术工人,以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此建议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国民政府采纳。今天看来,这个建议不愧为极具战略远见的明智之策。

1989年3月16日,郭德权在台湾病逝,享年89岁。在抗战期间,他以其特殊的工作经历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贡献了力量,没有辜负东北父老的期望。

郭霁云:战火硝烟 玫瑰绽放

郭霁云出生于1915年4月26日,从小受父母的爱国教育,立志发奋学习,报效国家。郭霁云年仅15岁就参加了楚图南等革命者领导的维护东北路权的爱国活动和示威游行,20岁便组织进步学生在北平游行。在“一二九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北平成立众多抗日救亡的团体,郭霁云以东北妇女救国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上述各团体,并被推选为执行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郭霁云组织北平各界妇女支持北平保卫战,奋力救护伤员,积极筹集、运送抗战物资。日军破城后,她又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与母亲徐志英一道掩护爱国人士撤退。而后她为了找到组织,继续抗日,结识了共产党人吴应先。同年11月,郭霁云经吴应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末,根据组织安排,时年22岁的郭霁云来到第一战区政训处李世章先生处工作,并任政训处妇女工作委员会中校主任。从此,河南的妇女救亡工作开展的更加有声有色。

1938年6月,开封失守,郑州告急,一战区首脑机关准备迁至洛阳。同年夏,程潜、李世章赴武汉交接一战区的工作。李世章请郭霁云和吴应先同行,面见宋美龄,以保河南的妇女工作继续顺利进行。

郭霁云向宋美龄讲述了河南的妇女救亡工作、募捐劳军、难童教养等工作情况。宋美龄当即答应,让其成立新生活运动妇女促进委员会河南分会,主任委员由卫立煌夫人担任,经费由战区司令部出。当晚,郭霁云和吴应先就把面见宋美龄的情况向周恩来和邓颖超作了汇报,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的表扬。此后,郭霁云开始在卫夫人身边工作。河南的妇女工作有了更好的保障以及相对宽裕的经费支持。

1939年5月,由于局势变化,郭霁云等人奉刘少奇指示几经辗转到达延安,担任中国女子大学秘书长,时年24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郭霁云赶赴东北接收失地,医治战争创伤。她随大部队急行军70天,徒步4000里,从延安走到沈阳。同年10月郭霁云抵达哈尔滨,在李兆麟将军领导下组建中苏友好协会,任总务部长。其间,李兆麟将军遭暗杀后,她亲自带人在水道街9号找到了将军的遗体,而后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全市公祭活动。

抗战胜利后,郭霁云虽多经坎坷,但报效祖国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先后在哈尔滨妇联主任、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厂长、黑龙江机械冶金厅副厅长、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等多个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做了大量工作。

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引陈毅同志诗为郭霁云回忆录题词:“耐雪梅花洁,经霜枫叶丹”,以示对其品格的赞许。1991年康克清题写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作为对郭霁云革命生涯的评价。2005年,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郭霁云收到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为抗战老战士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中央电视台也以《战火中的玫瑰》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

2007年3月29日郭霁云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郭霁云用她艰苦奉献的一生,实现了报国救民的夙愿,无愧于东北父老,无愧于养育了她的黑龙江。

 

(责编:曾伟、肖红)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