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8月26日电(记者车晓蕙 孙飞)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迎来35岁生日。
从一个小渔村到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深圳以“敢闯敢试”精神缔造了城市发展的奇迹。如今,创新驱动使深圳再领潮头,各种创新创业型企业大量涌现,使这座特区城市持续迸发活力。
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海归博士刘自鸿,是深圳市“孔雀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短短三年时间,他所创办的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发生产出全球最薄、可任意弯曲的柔性屏,屏幕厚度甚至可以缩小到0.01毫米,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显示技术。
“柔性显示技术,我们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做别人没有做过的,才是最酷的事。”刘自鸿说。
事实上,“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原创型科技正在成为深圳一种创新热潮。从柔宇科技柔性显示器的横空出世,到深圳光启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一飞冲天,再到大疆无人机的炫酷夺目……近年来,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企业在深圳蓬勃发展起来。
在超材料领域居于国际科技前沿的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成立5年来拥有2800多项专利,占全球这一领域的86%。其实施的“临近空间计划”,利用超材料技术研制飞行器,在离地20-100公里的平流层放飞,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通信覆盖、电视广播、气象监测、海洋勘探等功能。
今年2月,光启研制的高空驻留平台“云端号”进行了首次试飞,相比传统平台,其监控海域面积增加了9倍,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说,深圳的产业也是在“三来一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深圳抓住自主创新的机会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999年深圳开始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此为平台,华为、中兴、腾讯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如今,深圳企业所追求的创新方式,已从传统的吸收、消化、引进式创新,逐步向原始创新、源头式创新转变。
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02%,位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16万件,占全国的48.5%;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5.7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
“当前,科技已成为国家竞争的主战场,而源头创新的能力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亦步亦趋的模仿式创新、跟随式创新难有大的作为。”原深圳市科协主席周路明说。
从“杀出一条血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闯”,到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突破国际技术瓶颈、瞄准未来产业的“创”,新的发展活力正在深圳迸发。
“回顾35年来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由‘闯’到‘创’,深圳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深圳市发改委主任吴优说。
在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尽管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近5年深圳仍保持了10.3%的GDP平均增速。今年上半年深圳GDP增速达8.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市政协委员乐正说,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有底气的,深圳发展的动力已经从拼资源、拼规模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深圳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到位,未来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可期。
陆健说,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呈“雁阵形”发展,目前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上千家,过50亿元的50多家,过千亿元的也已有3家,这些企业产业创新能力强,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深圳正加快布局生物科技等新的产业领域,将培育一批龙头、领军企业,若干年后有望形成下一批华为、腾讯。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