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8月25日电(记者袁慧晶)庐山是中国的政治名山。1939年庐山沦陷之前,中国军队的两个保安团曾坚守这座孤山八个多月,从夏季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直到冬季,成为当地人民广为传颂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不少居住在此的外国侨民自发捐款捐物支援中国军民,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抗战记忆。
外侨不愿离开“家园”
庐山外国侨民的遗存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管理局文联原副主席慕德华是一名庐山文化研究爱好者。据他介绍,日军侵略中国时,大部分外国侨民已撤离,但仍有一百多名外国侨民坚持留守,与中国人民同进同退。
《庐山续志稿》对于当年的撤离有这样一段描述:“外侨因财产、营业以及与我国人民情感,大部不愿走动,仅有二十人表示离山……牯岭未曾撤退之美侨,均愿为我效劳,或为医生,或为看护,均不愿放弃其职务。”
“他们的家园也在庐山。”慕德华说。庐山的侨民在日军盲目轰炸下损失极大,这激起了他们的极大愤慨。在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面前,他们选择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帮助中国军队,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财产。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当时外国侨民成立的庐山战争救济委员会,他们救死扶伤,治疗中国伤员,还为中国军民举行了多场募捐。”慕德华说。
古老建筑见证守望相助
今天依然保留着旧时风貌的别墅是庐山的一大风景。中九路8号的庐山瑞园别墅(原瑞典循道行)始建于1905年,拥有着宽敞的外廊,曾经是许多难民的避难之所。
在别墅前,记者看到一块1937年由当地百姓立下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别墅昔日的主人——瑞典牧师夏定川为抗战时期难民作出的贡献。石碑上的文字提到,看见避难者日益缺衣乏食,夏定川“忧形于色,深念救济之难,戚戚于心者有日矣……仓促成立避难所四处,容避难者六百九十八人。”
在成立避难所之后,夏定川夫妇与美国布朗夫人对前来避难的中国难民“更番维护,至周且密”,将难民视为家人,每日祷告。“其救人于危,实近世所罕见而”,中国百姓立下的石碑上这样评价道。
据慕德华介绍,当时许多外国传教士家中都收留了难民,牯岭美国学校也把校舍拿出来当作难民临时安置点,有的外侨还把家里五斗柜的抽屉拿出来当婴儿摇篮,拿出衣物和食品接济难民。
中外友谊纽带要传下去
《江西省牯岭战争救济工作》是当时牯岭美国学校校长罗伊·奥尔古德保存的一份珍贵报告。
报告显示,1937年8月,庐山战争救济委员会成立,当时有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挪威五个国家的成员代表,委员会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慷慨捐助。期间,各国人民之间密切合作,形成了国际合作的典范。
这份报告还列出了十分具体的捐助项目,如“绷带600打”“女童外衣112件”“药膏碗5个”等,都是当时中国军队和难民急需的。
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柳秋荣曾在市档案馆接待过一位美国小伙子。小伙子说他的外公是一名飞虎队队员,在战时曾迫降庐山,后被当地军民救助并送往安全地带,小伙子希望能够在这里查找到一些当年的资料。
近年来,庐山接待了不少抗战时期外国侨民的后代,他们来此“寻根问祖”,给柳秋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或许解释了战时为什么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能在一起并肩作战的缘由。在那个年代,中外友谊就已生根,至今仍在生长。”柳秋荣说。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