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谣》:痛苦呻吟中的奋斗之歌

2015年08月23日12:4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黄水谣》:痛苦呻吟中的奋斗之歌

  新华网太原8月23日电(记者王菲菲、王卓伦)“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伴着这段诗朗诵,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翻开了第四篇章《黄水谣》。

  1938年至1939年间,诗人光未然两次渡过黄河,母亲河的波澜壮阔、日寇的残酷无情以及我国军民的英勇抗争,一系列图景在诗人的脑海中激荡,遂有感而发创作了长诗《黄河吟》。

  1939年,光未然在延安朗诵此诗,触发了冼星海创作灵感,在窑洞中二人共同完成了这首音乐交响诗《黄河大合唱》。同年5月11日在延安首次公演时,轰动延安,《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音乐史诗。

  作为《黄河大合唱》的第四篇章,《黄水谣》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很多歌唱家反复演唱,经久不衰。

  音乐创作人陈志昂在其所著的《抗日音乐史》中写道:《黄水谣》原为女声齐唱,后改为女声合唱。音乐为三段体,第一段以起伏婉转的曲调,描绘万里奔流的黄河和河东人民开河筑堤、安居乐业的情景;第二段以缓慢、低沉的音乐表现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们妻离子散,四处逃亡的惨状;第三段更加徐缓,情绪也更加悲愤。

  山西省文联离休干部、词作家周振佳说,《黄水谣》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叙事性,通过描述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沦陷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惨无人道的侵略罪行,表达了苦难深重的黄河儿女进行反抗和对未来胜利的希望。

  “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中这样评价《黄水谣》:“带着痛苦和呻吟的表情……充满着希望和奋斗。”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