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2日08:00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学习经典】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四十)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台湾各界人士的讲话时指出,“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
2014年11月20日,习近平同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会举行会谈。习近平强调,中新关系具有开创性、示范性意义。中国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毛利族谚语说:“你我篮子在一起,大家生活更美好。”让我们携手合作,谱写中新关系发展新篇章,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一)兄弟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出自《周易》,原句是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两个人同心协力,那形成的合力似有斩断金属之巨效;同心同德的思想意见,那美好的感觉如同使人嗅到幽兰芬芳。“臭”就是“嗅”,是气味的意思。
《周易》原句里的“二人”,逐渐发展为俗语中的“兄弟”,这种演变,正说明了中国人对兄弟之情的一种认知:义志相投的“二人”,就可以是“兄弟”,更可以胜似“兄弟”。
所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兄弟,不仅限于家族内的血缘宗亲,更推广为社会上的朋友同志。只要志同,就可道合,只要义正,就是手足。
进而,在中国伦理中,极为重要的“悌道”,也就从亲缘关系里的兄友弟恭、家庭和美,更广而扩散为社交关系中的义气深重、人际和睦,乃至民族关系中的义薄云天、社会和谐。
这种把亲情社会化、把社交亲情化的开阖,体现了中国文化里的一种开阔和达观。正因为具有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文化接纳性和民族自信心,中国文化才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不断融入新生力量,把“二人”的距离接纳为“兄弟”的亲密,把金石的障碍融化为香兰的芬芳。
(二)同心
励志故事中一直有把五个手指头攥成一个拳头、把条分缕析的丝线拧成一股绳的象征,这就是“众志成城”的道理,这就是“集腋成裘"的道理。
“兄弟齐心”当然好,可以好到“其利断金”。但是,人非圣贤,皆有私心,人非草木,皆有参差。即使亲如兄弟,也不可能就保证永远齐心协力。所以,有些时候人心疏远,有些阶段离心离德,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适度的距离才有美感,偶尔的碰撞才有火花,有些弹性空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那么,在这种可能并不心同一处的弹性范围内,兄弟之间的相处模式,该是怎样的呢?《诗经》中给出了答案,叫做:“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务。”兄弟可能在家门之内吵架,但是要在家门之外共同对抗外侮。
古人给出的这种弹性相处空间,就成全了一份合情合理。在秉不同意见的时候、在持不同立场的时候、在有纷争未明的时候、在有疑虑未消的时候,自家兄弟也可能彼此对立;但是一旦面临外敌,宗族之内血浓于水、民族之内国大于家、义理之前大节重于小情、外侮之前团结重于嫌隙,兄弟双方要一致对外、要同仇敌忾。
在内“兄弟阋墙”,在外“携手同行”,一同“外御其侮”,才能“其利断金”。——既然,金石之艰都能迎刃而解,“既安且宁”之后,更期待兄弟二人“和乐且湛”。
那么,在经过了“不同心”的痛心岁月之后,兄弟二人如何重新走上“同心”的道路?如何超越彼此的伤害、误解、隔阂、对立,回归兄弟之间最为期待的信任、互助、亲密、友爱?
分歧也许还将存在,但是纷争可以理性对待;伤害也许已经造成,但是善意可以化解伤痕。此时兄弟二人需要的,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世事总难料,沧海一声笑!往事知多少,都付笑谈中!
兄弟二人暂时的松手,不意味着永远的放手,当外部“北风其凉,雨雪其雱(pāng)”的冲击来临,会并肩“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会牵手“岂曰无衣?与子同仇!”毕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没有伙伴比兄弟更亲,守望相助,同仇敌忾,本是同根生,一笑泯恩仇。
《孟子》里称:“义之实,从兄是也。”弟从兄道,兄友弟恭,这就是“义”,是人间义气,是伦理正义。
“兄弟同心”,能结下这种手足之情的人:
在社会上,叫做“知己”;
在事业中,叫做“同志”;
在家族中,叫做“棠棣”;
在军队中,叫做“袍泽”。
惺惺相惜,肝胆相照,同心同德,同路同行。
(文 | 曹雅欣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