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原的孩子托起成才梦

2015年08月21日06:46  
 
原标题:为高原的孩子托起成才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藏北草原上的农牧民来说,能写出一段藏语文字的人并不多。而西藏那曲县那曲镇11岁的桑珠才旺不仅能用藏文写作文,还能流利地背诵不少汉语古诗词。

  随着中央对西藏自治区教育投入的逐年扩大,西藏农牧民的孩子学到了不少放牧以外的知识,视野变宽了。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双语教育在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双语教育得到明显加强。”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朱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西藏实施了农牧区两年、城镇三年学前双语教育工程。在幼儿园阶段,加大藏汉双语听说训练课程比重;在小学,开展加强藏语文、汉语文、数学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四门功课”教育试点;在初、高中,巩固提高汉语授课水平,加强藏语文教学,强化理科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双语学习能力。

  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为提升教育质量夯实了基础。2000年到2014年,西藏每年教育投入由7.23亿元增加到135亿元,总投入逾753亿元,先后实施了农牧区“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

  西藏自治区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制定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让孩子们“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促进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1985年,当地在农牧区中小学实施“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已连续14次提高标准,并将政策扩大为15年(从学前到高中),覆盖到所有农牧民子女、城镇困难家庭子女。

  在山南地区贡嘎县杰德秀镇,记者见到了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丹增卓嘎。她的母亲曲吉说,丹增卓嘎上幼儿园3年来,不但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还经常收到牛奶、大米、棉衣等基本生活用品。

  从1985年起,内地16个省市开办西藏班(校)。办学30年来,逐步优化内地西藏班办学布局、调整招生结构,平衡初中班生源、增加高中班数量、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丰富内地办学模式。截至目前,西藏班已累计招生10.77万人,为西藏培养输送了中专以上人才3万余名。(经济日报记者 温济聪)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