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江北区观音桥商圈大融城购物中心。 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摄
经济日报讯 记者吴陆牧报道:最近,家住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的市民杨宇欣喜地发现,自家楼下那条原本脏乱差的背街小巷,经过规划和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街道两侧还新开了不少重庆老字号餐饮店。
杨宇说的这条街区就是渝中区着力打造的“较场口30度街吧”品牌夜市。渝中区商务局副局长李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该街区布局了老字号、品牌餐饮、时尚酒吧等业态,不定期举办消夏节、啤酒节等体验消费活动,不仅提升了街区消费活力,还促进了解放碑商圈和日月光广场两大商业区域之间的融合。
从去年开始,重庆着手打造20条特色型和30条创业型夜市街区。随着渝中区较场口夜市、江北区九街夜市、沙坪坝区双碑夜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夜市陆续开业,夜市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发展夜市经济只是重庆市搭建消费平台、营造消费热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以建设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先后印发了《关于促进网络零售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智慧商圈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出台财税、金融、土地、流通费用减免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营造消费环境,创新消费产品供给。
一方面,重庆以城市核心商圈的提质扩容为抓手,打造消费集聚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30个城市核心商圈,其中零售额过百亿元的核心商圈8个,纳入统计的20个核心商圈零售额已超过全市社会零售总额的50%。以核心商圈为主体,夜市街区为补充,多种消费形态并举,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商贸流通格局正在重庆加速成型。
另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网络消费。京东集团、菜鸟科技、唯品会相继在重庆设立项目;以重百电器、和平药房等为代表的传统商贸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微信营销等方式,上半年实现网络零售额超3亿元。上半年,重庆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100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网络零售额280亿元,同比增长47%。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5.4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实现商品销售总额9471亿元,同比增长16.5%,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实现商业增加值798.5亿元,增长9.2%,占GDP的比重达到11%。
当前,重庆正从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生活服务性消费、“重庆造”产品消费和外来消费等8个重点领域发力,进一步促进消费。按照重庆市的规划,到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75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4000亿元,最终消费率超过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