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雨后的武汉烈日炎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装平台上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在一艘即将完成总装的船舶尾部,工人们正在紧张安装螺旋桨。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刘乐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艘船就是目前我国最高等级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号”,是不久前下水的“向阳红3号”的姊妹船,载重5000多吨、造价近5亿元,将于9月初下水。
刘乐介绍,近年来,在船舶市场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武船瞄准国家公务船和商用工作船的巨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公司建造的“海巡01”大型巡航救助船成为我国海事执法第一舰;“科学号”科考船舶圆满完成远洋考察任务,各项性能指标“超越顾客期望”;深潜水工作母船成为我国深海作业的先驱者。“武船已经成为国家公务船建造的主力军,这为企业赢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刘乐说。
站在武船总部大楼上,身披橘红色外衣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与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等相映生辉。这座世界首个主缆连续的三塔四跨悬索桥,就是武船的最新力作。
武船战略发展部部长孙宁告诉记者,武船充分发挥在钢结构建造方面的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人行天桥到各类跨江、跨海、跨谷大桥,从国内到国外,已先后建造了140余座特大型钢结构桥梁,目前在大型桥梁装备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其中,武船承接的港珠澳大桥钢结构项目,合同金额超过24亿元,是中船重工集团迄今最大的单笔非船制造项目。
“依托造船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优势,实现战略转型的空间很大。”孙宁对记者说,通过延伸产业链,武船已形成军工、军贸、海工和大型船舶、中小型船舶、桥梁装备、建筑钢结构、能源装备、特种成套设备、物资贸易和物流服务等九大板块的合理布局。
“武船的产品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孙宁形容说。产业链的延伸大大完善了武船产品结构,保障了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武船已经连续20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6%,承接合同增长87.4%,实现利润增长23.5%。
武船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近年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缩影。面对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位徘徊的现实,中船重工按照适度、相关多元发展的原则,以军工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通过军民结合、造船与修船结合、造船与海洋工程结合、船舶与非船结合,深入推进了产业、产品、市场、资本等结构调整,军品、民船、非船三大主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船重工相关负责人表示,拉长做强造船产业链,不是应对船舶市场低迷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确保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目前,中船重工已在海洋装备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机电装备产业、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领域形成了一批处于领先地位的非船品牌产品,非船产业在中船重工整个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5%。今年上半年,实现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3.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增加值同比增长14.4%。(经济日报记者 杨国民)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