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锦州市新民乡宋家沟村奶牛合作社。 李铁成摄 (新华社发)
8月18日,以“优质安全发展振兴中国奶业”为主题的中国奶业D20峰会在京召开。20家大型奶企共同发布了《北京宣言》,提出要坚定走产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变。
标准化规模养殖占主导
“脂肪4.1、蛋白质3.5……”挤奶大厅的监视屏上显示出当天的奶源质量。两套转盘式挤奶机有条不紊地转动着,奶牛们依次上栏、自动挤奶。这是记者不久前在君乐宝乳业的一处牧场看到的场景。
我国奶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标准化规模养殖已占据主导,来自规模化牧场的奶源占60%以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2014年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分别比2008年提高25个和39个百分点,养殖“小、散、低”局面得到扭转。
规模提升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在提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王加启说,从奶牛养殖到鲜奶运输再到乳制品加工,机械化、信息化装备的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2014年,全国70%以上的牧场配备了全混合日粮搅拌车,84%的牧场采用机械自动化清粪,越来越多的牧场采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乳企发展更趋全球化
“奶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个别乳品企业产品质量不高,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依然不足,国内外乳制品价格倒挂导致进口冲击加大。中国奶业必须走优质安全发展道路,强化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
当前,我国奶业发展更趋全球化,对进口乳制品依赖度逐年上升。对此,不少乳业企业选择国际化发展,以投资新建、收购和控股形式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奶源基地或加工厂。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认为,乳业“走出去”,至少包括资源、标准和研发等3方面内容。一方面可以补充国内消费需求,平抑国内原奶价格波动;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国内畜牧业在水、草等方面的资源压力。
产业一体化加快推进
我国奶业一体化推进已初显成效。“全国有1.3万个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比2008年增加了62%,奶农的自我服务能力、与企业对话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大力推行合同收奶,大部分奶农与乳品企业签订了收奶合同,合作关系正在趋向长期稳定。”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表示。
奶业涵盖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等多个产业,融合是奶业发展的理想格局。“今后要加快建设现代奶业生产体系,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韩长赋表示。
未来如何推动产业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建议,在养殖环节,要创新奶业生产经营体制。奶农是奶牛养殖的主体,要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实行农牧结合、适度规模、种养平衡,大力扶持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完成养殖小区转型升级为牧场。(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