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拍摄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张东北豹照片。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供图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记者靳晓燕17日从北京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的科学家经过长期定位监测,首次联合确定出中国珲春及周边区域-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这一中俄跨境区域的虎豹种群现状。联合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度该区域东北豹和东北虎种群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之前的估算,东北豹至少有80只成年个体(不含幼体),东北虎至少有38只(含幼体)。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摸清的东北豹全球唯一种群的野外真实现状。
监测结果表明,该跨境区域东北豹、东北虎种群已经进入繁殖高峰期和快速增长时期,中俄两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开展长期野生动物保护获得显著成效。东北豹,世界上最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距灭绝仅一步之遥。本世纪初的调查认为只有25~35只残存。东北虎,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目前只剩下500只左右。
中俄东南部跨境区域,包括中国吉林珲春、汪清、老爷岭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和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西南部地区是东北豹目前在世界上唯一的残存区域,同时此区域也存活着一个东北虎孤立种群。全面了解这个区域的虎豹种群现状是有效保护和恢复东北虎、东北豹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对东北豹未来命运至关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下,在吉林省政府、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的支持下,从2007年开始,逐步在中国东北东部以及中俄边境区域建立起中国虎豹监测网络Tiger-Leopard Observation Network(TLON),其中在临近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区域的红外相机监测面积已达6000余平方公里。中俄双方监测地区基本覆盖东北豹全部分布区和东北虎跨境东南部种群分布区。
联合监测也证实这一跨境区域的虎豹种群面临种群拥挤、种间竞争、生境匮乏等威胁。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宜栖息地为快速增长的虎豹种群提供扩散空间,它们将面临猎物资源耗尽甚至种群崩溃的危机,因而急需进一步加强跨境野生动物保护合作,尽快扩大生境空间,为虎豹扩散和安居提供充足的适宜生境。这是该区域虎豹种群摆脱濒危状态的最佳机遇期,也是拯救东北豹命运的最后机会。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