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别被BBC忽悠了

2015年08月13日14:10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走自己的路,别被BBC忽悠了

  一部纪录片,比较中英教育,来自BBC,吸引不少眼球,形成不小热点,当然也引发颇多争议。

  纪录片,顾名思义,以纪录为主,强调写实。但写实不过是形式,价值定有导向,天下纪录片,概莫如此。

  所以,别被BBC忽悠了,不要以为——它真的是在客观比较中英教育的差别。

  整齐一律的间操,“眼镜”遍布的教室,严厉苛刻是教师,顺从驯良是学生,这是中式教育的“场景”;而英国孩子自由开朗、思维活跃,“权利”意识浓厚,教师们则循循善诱、乐于启发,“平等”理念深植。显然,这些都是对中英教育典型的“标签化”。

  且不说片子的解说,依然在用一些冷战时代的语汇形容当代中国,画面背景的“自由”格言更是喧宾夺主,意识形态导向一目了然。如此思维,不仅落后时代,更难说客观中性。说白了,BBC不过是借助这一题材宣传西式的价值导向,老套路而已。看透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从深层次上说,BBC这部片子,没有解释中式教育产生的原因,激烈的竞争、文化渊源等因素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也没有将中国较快的经济发展与中式教育的关系,作深入探讨。反过来讲,要反思英式教育的弊端,也该多从自身的体制机制上找原因,而不该拉中式教育作垫背。这种肤浅的比较,除了创造话题和提高收视率外,似乎对国民教育的深刻检讨,没多大帮助。

  有人问,这部纪录片究竟是在美化还是丑化中式教育?至少我看到的不是在丑化英式教育。因此,我更愿意将之视为对中式教育的一种“捧杀”。鞋子合不合脚,还是自己最清楚,中式教育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和需要改进的问题,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骂”或“捧”就没了方向。

  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兴趣引导因材施教,重视过程而不只专注于结果,都是我们可以从这部片子中得到的一点有益思考。其他的,还真别把它当回事儿。如果你当真了,陷入非此即彼、谁好谁坏的口水战,那倒是正中了BBC的“计”。

  抓好我们自己的教育,让兼收并蓄的中式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增长中贡献更大的指数,走自己的路,剩下的让BBC自己去总结吧!

(来源:解放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