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并肩”:上海“隔都”的凡人义举

2015年08月13日11:20  
 
原标题:二战“并肩”:上海“隔都”的凡人义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全文、乔卫):七十多年前,二战战火蔓延全球,给许多国家和民族留下惨痛记忆。中国人不仅顽强抗战保卫自己的家园,还曾为同样饱受涂炭之苦的犹太民族建立了临时家园。那时的“上海隔都”,也就是犹太难民在上海聚居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被称为犹太人最后的“诺亚方舟”。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在那段异常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与坚韧而顽强的中国人,留下了肩并肩的回忆。

  1944年,上海提篮桥,今天虹口区昆明路的一个普通的弄堂口,每天早晨七点总会准时出现一辆黄包车,中年车夫将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接走,送她去上学。

  女孩名叫薇拉,是一个居住在上海的犹太人家庭的小女儿。两年的时间,车接车送,风雨无阻,给女孩提供这个帮助的是一位普通的上海人周志基。70多年过去了,周志基的女儿周慧珍,忆起父亲为儿时伙伴薇拉做的这些事情,认为这一切非常自然。“薇拉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我们父亲就包了一部黄包车,每天接送薇拉上学放学,我父亲出的钱,而且也没有跟薇拉的父母讲过,父亲就是出自爱心要保护这个女孩。”

  1937年8月13日,日军占领上海,国民党中央政府撤到南京,当时的上海租界地形成了三不管的局面。于是,上海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个不需要签证就可以进入的城市。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原因,近三万名犹太人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从欧洲逃到中国上海。薇拉的家就是许许多多流亡到上海的犹太家庭之一。

  德国纳粹当然注意到了流亡到上海的犹太人,于是一项名为“梅辛格”的计划开始酝酿,内容是一次性屠杀所有在上海的犹太人。对此,侵略中国的日本人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建立了“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即所谓的“上海隔都”。

  陈检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检说,“隔都”二字源于英文的“ghetto”,翻译为“限制区”、“分离区”,隔离西起今天上海的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的区域。“当时,限定区里的犹太人都必须到日本军官那里去办理通行证,这样就给隔离区里的犹太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失去了自由,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不便。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限定居住区里面本来就有十万个当地居民,所以说当地居民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使得他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像薇拉这样的故事有很多。”

  薇拉出生于1938年。在她8个月大的时候,一家人从维也纳逃亡至上海,住在提篮桥,一住就是近10年。

  上海,一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城市,面对蜂拥而至的犹太人,展现了自己的温暖和善良。面对同样的物资紧张,上海百姓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居住、帮助犹太难民找工作、帮着临时照顾犹太小孩、借给犹太难民生活用具、安排犹太儿童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比如霍山路小学就曾接收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

  在虹口的公平路一带,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处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是因为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也就是把面饼等食物扔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

  周惠珍的家并不富裕。但周惠珍说,父母亲省吃俭用,希望多节余下来一些钱能够帮助那些身在异乡、同样遭受欺凌和压迫的犹太人。“我们小时候上学的路要比薇拉远一倍,薇拉上学要走三条马路,我们要走五六条马路,我们家小孩这么多都在读书,我们从来不坐黄包车。 ”

  面对侵略者的压迫,凡人义举更显得珍贵而有力。亲历过“上海隔都”岁月的犹太人回忆起这段时光,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和敬意。

  舟山路59号是一栋哥特式建筑,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萨,曾在此度过8年的青少年时光。他视中国为根,感恩上海在他们最困难时收留了他们全家,感谢中国人帮助了犹太人。至今仍会说些上海话的布鲁门萨说:“在上海,我开始学会了如果要生存必须依靠自己的道理。这对我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可以把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告诉美国。而当我会见中国领导人时,他们知道我了解中国,可以坦率地和我交谈,而且我也能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所以我才能为卡特总统提供关于中国的意见,这都基于我过去对中国的了解。我很喜欢中国人,也把上海视为第二故乡。”

  前两年,布鲁门萨曾重返旧居,和中国朋友们分享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布鲁门萨找到了很多儿时的记忆。纪念馆的图片里,有他当年经常去的甜品店,还有熟悉的犹太老板娘。在“上海犹太人名单”墙上,他也找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名字。他还回忆起,当时全家为生计发愁,16岁的他就去打工,送面包是他曾经的一份工作。

  今年87岁的彼得·卫廷,是曾经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如今定居澳大利亚堪培拉。谈起上海往事,他说中国人带给自己温暖和力量。“中国人对我们非常友好。我做机修工时和我一起工作的中国工友,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一生的朋友。当地居民和我们这些犹太难民相处很和谐。他们完全没有反犹太的思想,这真是太好了,是他们救了我们的命。”

  如今,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有整整一面墙,长34米,上面刻着在二战时期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的名字。馆长陈检说,这面墙不仅记录着那段历史,也向前来的参观人讲述当时的犹太人与上海并肩前行的故事。 “我们把这些被拯救人物的名字,把这个群体的名字,以一个巨大的纪念墙的形式来呈现,所有上面每一个名字都是当时被拯救的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纪念墙本身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样一个故事背后所隐含的巨大的意义、价值也是绝无仅有的。也反映了犹太人民在上海和上海人民一起抵御法西斯、共度难关的这段历史所具有的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我们都相信,记忆就是答案,而且是唯一的答案。”犹太难民纪念馆姓名墙的起点镌刻着这句话,来自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犹太作家埃利·维瑟尔。这句话将永远镌刻在每一个曾经经历战争苦难的人们的心中,并成为后来人寻找答案的线索。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