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上海淞沪抗战和慈善救助分布图在沪首发

2015年08月11日14: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多媒体上海淞沪抗战和慈善救助分布图在沪首发

  中新社上海8月11日电 (记者 许婧)继《上海抗日救亡分布图》后,两幅抗战历史系列地图之《上海淞沪抗战分布图》和《上海抗战慈善救助分布图》11日在上海上线发布。

  该系列多媒体在线地图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等共同制作,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GIS技术为支撑,以直观、科学的时空分布图为表现形式,再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间两次淞沪战役及与八年抗战相关的历史要素。

  《上海淞沪抗战分布图》包含92条信息,重点突出了与两次淞沪抗战直接相关的历史要素,其中有每次日军的登陆地点、中日双方作战地点,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重要事件等。其中,“八一三”淞沪会战重要见证地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日纪念地、成为“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导火线的三友实业社被焚事件发生地等可清晰辨出。

  另一幅《上海抗战慈善救助分布图》包含89条信息,除了两次淞沪抗战中社会各界在上海建立的收容所外,还重点突出了两个区域,一个是由法国神父饶家驹建立的南市难民区,另一个是上海犹太难民区。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大量战区的难民被迫离开家园,逃难到相对安全的租界。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神父饶家驹与中日双方积极斡旋,建立了南市难民区,1937年11月9日成立,当天就收容了两万余名难民。随后,各慈善团体也积极参与难民区的各种工作。为方便处理难民区事务,国际救济会还在难民区内设立了办事处。

  在抗战慈善图中,分别标注出了今天位于南京西路的夏令配克难民收容所旧址,位于位于豫园九曲桥东北部的得意楼的红卍字会办事处旧址、难民区产妇医院旧址,以及分散在小世界、杂粮公会大楼等处的一些难民区的重要遗址遗迹。

  在1939年至1941年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他们在上海度过了艰难而温馨的岁月,形成了今天以提篮桥为中心的历史风貌区。直到今天,这些历史遗迹仍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前来参访。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说,抗战慈善图中标记出了位于今长阳路138号内设有难民医院和产科医院的华德路收容所旧址,位于位于霍山路119-121号的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上海分部)旧址,以及诸如摩西会堂、麦司考脱屋顶花园等30多处重要的历史场所。

  他特别提到,当天发布的地图增加了更多街景地图的展示以及相关文字描述,航拍视频也首度收录其中,“通过手机APP的形式来展示一种互联网的地图,与时代接轨,特别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再现当时场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