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基础教育真的逆袭了吗

2015年08月07日22:14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中式基础教育真的逆袭了吗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跳扇子舞的剧照。图/BBC网站

纪录片第一集画面。视频截图

  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4日晚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二台播放。片中“严苛”的中国教师与“捣蛋”的英国学生相遇,引发中外网民对中英基础教育差异的讨论,到底是英国的“熊孩子”逼疯了中国老师,还是中国式教育过分机械、僵硬,只希望培养“乖孩子”?一场关于中英教育的跨文化对话正在持续发酵。

  □剧情

  “中式课堂”起初非常混乱

  4个星期内,5名经全国海选的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的博亨特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对象是该校50名英国青少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此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以此比较中西式教学的有效性。

  50名英国学生,在拍摄期间,从作息到教学方式,完全因循了中国学校规矩。早上7点开始上课,一天12小时中,除了两次进餐休息时间,要经历早操、眼保健操、晚自习等中国学生才熟悉的程式;统一穿中式校服,每周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上课要记笔记和背诵,有时进行小组练习;放学后要打扫教室。

  预告片播出后,英国《每日邮报》记者撰文称,经过一个月的教育,5名中国教师明显感觉到“水土不服”,中方教师认为“是英国良好的福利体系让英国学生缺乏上进心,缺乏制度,并且变得慵懒”,这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论。

  播出的第一集中,“中式学校”的课堂非常混乱,老师在讲台上课,学生们却在底下聊天、吃东西,甚至有女生在化妆。尽管老师们频繁强调“纪律”,学生们却并不买账,还有学生故意挑衅老师。对于中方老师的“罚站”、“面壁”等惩罚,英国学生也只是觉得“非常好玩儿”。

  □幕后

  英教育大臣称要学中国经验

  中国中小学生的数理化优势早已世人共知。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学生两次参加PISA测试,两次夺冠,数学表现尤为突出,但是英国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其中数学成绩更是排在第26位。

  为此,英国教育大臣说下“狠话”,如果英国人不改变学习数学的态度并学好数学,这将最终会影响到英国的经济发展。而一向被国人“嫌弃”的中国式教育,在英国教育大臣眼中,“中国经验确实是有效的”。

  《每日电讯报》曾驻中国的记者里查德·斯宾塞在该报撰文说,不仅各类国际学校排行榜将中国大城市的学生排在前面,即使是在西藏那样比较边远的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学校,学生表现都超过诸如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学生。

  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在网络传播之后,有人认为这是“中式教育的逆袭”,认为这凸现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优越。

  不过针对片中所出现的诸多课堂问题,据北京新东方国际高中校长王鹏介绍,按照英国的教育体系,顶尖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英国的顶尖中学都是非常讲规矩的,都是非常严格的。片中的博亨特是一所排名中等偏上的公立学校,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

  真人秀不能代表中式教育现状

  在海淀国际学校副校长詹为看来,BBC所拍摄的该纪录片,有很明显的真人秀成分。“感觉片子中人为地加了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詹为认为。这个片子中所展示的中式学校能代表中国教育的现状吗?詹为表示怀疑。他说,一来中国的教育地域差异性非常大,二来这5名中国教师也无法代表中国教师的教学情况。他说,我国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教学理念都是非常先进的,不仅教学资源丰富,而且也十分注重社会大课堂,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都不输英美。

  “过去,我们通过教材了解世界,如今,世界也成了学生的教材。”詹为引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话说,我们的中式教育绝对不是片中所展示的那个样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被尊重的,也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我们的教学也在调整。”

  曾经于2001年和2013年两次赴英考察,并在英国当地中学听课、上课,赵文娟坦言自己看到BBC的纪录片之后“很吃惊”。作为北京英语学科带头人、朝阳区英语教研员,赵文娟认为,片中展示的中式教育与自己所熟知的中国课堂“出入很大”,“有人为设计和作秀的成分”。

  中式基础教育也应取长补短

  北京新东方国际高中校长王鹏认为,在考量中西方教育,尤其是国际教育时,首要的原则就是取长补短,得出一边倒的结论是比较片面的。

  “规矩、整齐划一、作业、课堂纪律,这些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真的如想象一样好?不敢公开表达与老师不同的观点,甚至根本就没有不同的观点,如何具备竞争力?如何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王鹏解释称,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过分讲规矩已经限制了中国的创造力。

  赵文娟也认为,中英双方文化不同,因此做法也不同,认为该片是中国教育的逆袭大可不必,两国教育各有优劣,没必要放大别人的缺点,来证明自己是好的。

  看到片中英国小男孩在体育课上哭,赵文娟觉得特别难受。她说,确实如片中所言,中国所有考试、课程标准都是一样的,无论你高矮胖瘦,1000米都要跑进多少秒,要么适应,要么淘汰。我们需要向西方学习的,首先就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平等的人看待。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们要乖、要听话,更多地强调获取知识,而不是批判性地思考。但是这样真的最好吗?”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认为,英国BBC做这次实验的目的其实是在反思自己的教育体系,作为中方来讲,其实也应当反思,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个片子做一些开放性的探讨,将两种教育模式的优点为我们所用,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英国的学生都像片子中呈现出来的那样,那英国为什么会产生剑桥、牛津那么好的大学?”夏谷鸣认为,其实英国顶尖中学的要求非常严格。

  □观点

  外教:中式教育无需妄自菲薄

  刚来到中国一年的美籍外教老师John对于中西方的课堂教学差异也有独特感受。他告诉记者,中西方教育没有优劣之分,但差异确实存在。

  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任外教的美国人John说,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是比较守纪律的,一旦告诉他们“Bequiet(安静)”,他们就不会再吵闹,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纪律性很差。

  “在中国考试很重要,在美国,考试也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两者相比,中国对于考试更加看重。”John坦言,在美国,升学也要参考学生的成绩,但成绩只是其中一部分。

  在校的时长也是中西教育的差别之一。John说,自己在石家庄外国语学校教的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都要在学校学习,放学后还要做不少作业。反观美国,初中基本上下午3点前就放学了,学生们放学后,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打打电脑游戏。

  John说,中国孩子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确实非常优秀,但同时,他们学习这些知识有时只是为了考试,所以缺少了一些批判性的思维。

  作为外教,John也认为,大可不必对中国教育妄自菲薄。他说,在来中国之前,John听说中国的学生很害羞,上课的时候不问问题,也不参加讨论,但是来了之后发现并非如此,有不少学生与他互动良好。

  □后续

  剧终一定是大团圆

  参与该片教学实验的李爱云老师说,一个月的教学实验有矛盾有碰撞,但其折射出中英两国教育差异的同时,也给彼此提供了可相互借鉴之处。

  “英国的学生们爱思考、爱表达是普遍特点,但所学知识不深。”李爱云说,随着时间推移,英国学生渐渐学会适应,为人处世更懂礼貌、有规矩,做错事会主动说sorry,要请假也会让父母写假条、打电话。

  在新东方国际高中校长王鹏看来,在BBC这种立意之下,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王鹏认为,单从BBC这个纪录片来看,第一集肯定是0和1的关系,非黑即白,但是经历一个过程之后,肯定会往互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大胆预测下,英国学生肯定会逐渐发现中国老师的优点,体会到中国教育的魅力,最后一定是个‘大团圆’结局”。

  综合京华时报记者张晓鸽新华社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