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郭鹿萍老人展示当年留下的刀疤。
89岁的全伯安讲述当年的惨状。
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与两位老人合影。
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威严高耸,时刻警示世人,勿忘国耻。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容 黎鑫 南县报道
1943年5月,湖南南县厂窖镇(曾属汉寿县)被3万多名同胞鲜血染红。70多年过去了,那段惨痛历史如今还有谁人知晓?
8月6日,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抵达南县厂窖镇,就当年的“厂窖惨案”进一步寻访。90岁的郭鹿萍和89岁的全伯安是镇上为数稀少的幸存者。聊起当年的惨案,两位老人滔滔不绝,愤恨不已。
1943年5月9日至12日,日军在厂窖疯狂屠杀无辜百姓,制造了侵华第二大惨案,仅三天共杀害我国同胞3万多人。
“把五万军民逼入了一个狭长半岛。”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郭卫介绍,当年,日军发动“江南歼灭战”后,分多股兵力由湖北进犯湖南,从藕池附近、石首、华容、岳阳等地,向安乡、南县水陆进犯,在厂窖形成一个合围圈。被逼入狭长半岛的除了准备西渡常德的1万多名兵外,还有湘鄂两省随军涌来的2万多难民,其中包括一部分公务人员、学校师生等,还加上当地2万居民。
“老百姓跑到哪里,日本鬼子就杀到哪里。”89岁的全伯安当年在厂窖当长工,虽然没有被日军围住,但他目睹了这场惨案,他说,当年日本侵略军赶尽杀绝,厂窖的尸体,就像田里抛的秧苗,横七竖八,密密麻麻。
“我去洗脚,那个河呀,满是鲜血。”回忆当时的惨状,郭鹿萍老人咧着嘴巴,不停地挥手,愤恨之情难以掩盖。
郭鹿萍说,当年他18岁,跟父亲一起经营药店,惨案发生前夕,母亲和两个妹妹往益阳桃江逃命,自己和父亲则躲在乡下一户李姓人家。
“到了李家,才发现,已经挤了七八十人了,都是逃命的。”郭鹿萍说,当天日本人还是来了,把所有人都赶出来,分批刺杀。
“我是第六个,第一刀直往我胸口刺,第二刀斜着刺穿我身子。”郭鹿萍说,当时他穿了一件厚棉衣,导致前两刀伤口都不算深,但接下来一个日本兵连补三刀,差点断了他的气。
“那天下午3点,我渐渐恢复了知觉,睁开双眼一看,鬼子已经走了。”郭鹿萍说,屠杀过后,四周死气沉沉,尸体遍地都是。旁边死去的乡亲有的肠子都露在外面,有的脑袋被砍掉,惨不忍睹。
在这场惨案中,郭鹿萍共有8位亲人不幸遇难,其中有他的父亲。70多年来,陪伴他的是5条难以抚平的刀疤,这时刻提醒他,日军当年在中国土地上实施的暴行。
(来源:红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