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宣部和国家发改委部署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全国上下积极参与,通过各种节俭活动、分享会,让“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次得以弘扬。“节俭”也再次成为网络时代的“热门词汇”。
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继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去年成功推出全国首档节约挑战真人秀节目《节俭中国人》后,今年山东、河南、河北、江苏、辽宁五省联合,打造了《节俭中国人》升级版的第二季。节目不再以“省钱”作为节俭的唯一标准,队员们在各地体验不同的节俭文化,在山东蓬莱马场体验生态循环经济,在江苏无锡互换身份体验不同工种劳动,在辽宁大连玩转“穷游”,在河南兰考动手变废为宝,在河北北戴河清理海边垃圾,在一个个节俭主题活动中,队员们凝聚了团队精神,体会了节俭的真谛。
不再局限在单纯从“省钱”的方面谈论“节俭”,是本季《节俭中国人》的最大亮点。对于个人和家庭,一定程度上,节俭可以和省钱这一概念画上等号,但是当我们立足于国家、社会和未来,节俭承载的意义就不可限量。我们不断强调和提倡节俭,是因为节俭和民族、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实在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节俭古训、名言,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上千年,这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付出了“败由奢”的代价后,为子孙后代留下的谆谆教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代代中国人在牙牙学语的同时,就受到勤劳节俭美德的教育,并不断地传承下去。
节俭关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管子·八观第十三》中有云:“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篇指出,奢侈浪费带来用费的增加,使得百姓逐渐贫困,贫穷只能带来社会矛盾的尖锐,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管子认为,提倡节俭,禁止奢侈浪费,是治理国家非常紧要的事情。而唐初政治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等千古名篇,更是详细论述了节俭和国家兴亡的关系,为历代推崇。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理念中,咬紧牙关,狠抓生产,才为多年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俭才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经济还在保持着较高速的增长,高消费、奢侈浪费之风在一部分国人中间蔓延,不少年轻人更是把高消费当作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对“节俭”一词颇为不屑。当前,全球资源严重匮乏,有鉴于此,高耗能的粗犷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渐渐被抛弃,而节俭环保的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正在崛起。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出于节俭才能带来经济长远发展的考量。所以,节俭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从这个尺度上衡量,《节俭中国人》本季节目能跳出“小我”看到“大我”,能立足于自身节俭看到国家节俭,值得肯定。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