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7月31日电(记者赵倩)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处中部干旱带,曾是“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的严重沙漠化地区。如今盛夏时节,这里却少见肆虐的流动沙丘,各种耐旱绿色植被随处可见。
“对面那座山在退耕前其实是座鸣沙山,一刮风,沙子堆得房前屋后都是,附近地里也种不成庄稼,但你看现在山上种的柠条都长起来了,沙害自然大大减轻了。”盐池县花马池镇柳阳堡村村民郭银繁指着屋前两公里处的一座山,向记者描述着十几年来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沙洲变绿,主要归功于宁夏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一,自1999年在部分省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退耕办副主任朱继平说,地处西北内陆、三面环沙的宁夏是受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现象也极为严重,因此退耕还林、改善生态意味着改善基本生存条件。
截至2014年底,宁夏共完成退耕还林1305.5万亩。来自多部门监测数据显示,退耕还林使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6.9%;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比1999年分别减少了349.5万亩和38.1万亩。
就全国而言,退耕还林对于生态修复的效果更为明显。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实施范围涉及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的2279个县、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也带动生态脆弱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多地开始在退耕后探索发展适应工程建设的林业产业。
以地处黄土高原山区的宁夏彭阳县为例,当地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在退耕区域内安排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项目,一个以林草为主体,农、林、牧同步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已基本形成。
当前,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去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将全国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约42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
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