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等绝迹多年的植物重新出现,林间偶尔能看到野兔穿梭的身影,2014年又出现了成群的红顶鹤……治理后的库布其沙漠呈现出一派生机。
记者在主题为“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了解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沙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因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论坛的贺信中高度评价了中国防沙治沙成就。
据了解,荒漠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是全球三大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口达到4亿之多,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多亿元。当前中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以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为例,它位于内蒙古黄河大“几”字内侧,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京津沙尘暴的重要发源地。经过27年不懈治理,目前已有三分之一面积被绿化,绿化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绿化的实践者亿利集团坚持长期种植甘草等豆科类植物,使150万亩沙漠出现了生物结皮和厘米级厚的黑色土壤,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专家称之为“沙漠奇迹”。
国家林业局的调研报告显示,通过综合治理,库布其沙漠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提高,沙尘暴次数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科技部门要总结好荒漠化防治科技成效,精心谋划好“十三五”期间荒漠化防治科技布局,坚持改革创新,加大科技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将按照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强科技发展顶层设计,组织实施一批环境领域重点专项,支持各类生态问题治理技术研发与生态绿色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治沙产业发展,为各类科技型企业、更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防沙治沙科技产业创造条件。坚持互利共赢,加强丝绸之路沿途荒漠化防治科技战略合作。注重实效,加强荒漠化防治技术转化应用,增强科技进步对于荒漠化防治的贡献度。
“今后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新的成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要推动各地尽快划定沙区植被生态保护红线,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林草植被的行为。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科学恢复沙区林草植被,着力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沙产业,推动沙区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沙区脱贫致富。同时,完善政策机制,吸引全民参与。创新防沙治沙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意识。完善政府投入、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等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治沙主体的合法权益。
荒漠化地区是生态脆弱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三区合一。据统计,在现有的贫困人口中,有超过2000万人主要生活在我国的西北部荒漠地区。这些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荒漠化严重,也是我们国家扶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认为,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沙漠化趋势蔓延,发展沙漠经济,是帮助这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