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域铁路将成为全国第一条城市交通铁路

2015年07月24日09:50  来源:浙江在线
 
原标题:温州市域铁路将成为全国第一条城市交通铁路

S1线市域铁路今后使用的车型,将是这种CRH6型动车组

  市域铁路在国外并不少见,但在国内,温州市治堵办的负责人表示,温州在建的S1线会是第一条。

  23日,浙江在线记者随省治堵办在温州进行基层走访时了解到,温州在建的S1线将在2017年实现西段的通车,2018年底,可以实现全线通车。

  市域铁路在专业的定义中,是和铁路系统连接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的功能和地铁差不多。温州市治堵办方面表示,早在2011年,在开建瓯江口新城后,中心城和瓯江口新城之间得有一条快速通行的交通方式,在考虑了多种办法后,最后决定做市域铁路这种方式。

  设计时速120公里比地铁快多了

  S1线西起桐岭站,部分使用了老金温铁路线路,串联了高铁温州南站、汽车温州西站、温州火车站、汽车温州东站和永强机场,最终到半岛二站,还预留了到洞头的接口。“2017年年底前可以通车的是桐岭站到龙霞路站这一段。”温州市治堵办方面介绍说。

  S1线的设计时速120公里,加上停站的时间,平均时速50公里至60公里。杭州地铁设计时速80公里,加上停站的时间,平均在32到35公里。市域铁路的速度设计,要比普通地铁快。

  根据这个速度来测算,从温州南站到永强机场的运行时间在50分钟左右,从温州火车站到火车南站或永强机场,运行时间可以控制在30分钟以内。

  为什么是市域铁路而不是地铁

  在杭州、宁波等城市选择地铁作为快速出行的交通方式时,温州却采用了市域铁路。

  “之前,我们先考虑了地铁,但在对温州的地质结构进行考察后发现,地铁并不是最适合的,因为温州是软土层。”负责S1线一期工程第8标段的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人员说:“比较专业的说法是这样的,S1线的沿线主要是砂类土或黏性土,一般都是厚层淤泥,所以,想要在地下施工,做支撑就会很辛苦,花的费用也很大。”

  温州市治堵办方面表示,现在S1线的造价,每公里约为3亿元,而一般情况下,地铁的造价在每公里8亿元左右,有的地质情况比较差的地方,可能会达到每公里10亿元以上,

  “应该说,如果在类似的土质上,或者是需要做很大地下支撑的地方,可以采用市域铁路模式,也就是‘地上盖’”。

  民资参与市域铁路靠的是大家输血

  据了解,S1线的投资186亿元,这笔钱从哪里来?

  温州是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全省民资最活跃地区之一,在市域铁路的建设上,温州市治堵办介绍说:“我们考虑了在国有资本和银行贷款基础上,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共设施的建设。”

  为了吸引民资参与,温州发行了市域铁路相关债券,募集到民间资本15亿元,加上市县两级的资本金、保险资金、银行贷款和国开行贷款,基本募集齐了所需要的资金。

  日前,国家发改委下达城际铁路项目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共6个项目获得投资,S1线工程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拿到了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是浙江唯一入选项目。

  在浙江省政府召开的省重点建设项目银项对接大会上,浙商银行也将通过共同设立产业基金、发放贷款等方式,给予S1线工程累计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融资。

  S1不是终点还有S2、S3、S4

  根据《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温州计划在未来建设S1、S2、S3、S4和M1、M2共6条市域铁路,总长度达361.8公里,除了温州城区,还将连接乐清、永嘉、洞头等周边城市。

  到2018年底前,S1、S2、S3总长度140.7公里的市域铁路都将进行建设,其中S1将全线通车。(浙江在线记者/胡昊 编辑/汪江军)

(来源:浙江在线)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