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2日电 (健康频道 陈明)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明确将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范畴,并且规定化妆品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宣称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者暗示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
近年来,随着牙齿保护及保健意识的普及,功能性牙膏大受市场欢迎。但同时也面临着概念炒作的倾向。今年3月份,因构成虚假广告,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被处罚603万元。
此前,牙膏及牙膏周边产品,如牙线、牙刷等产品的属性规定很模糊。另外,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对牙膏类产品进行规定,不少品牌商在牙膏宣传中使用医疗用语,夸大牙膏功效,宣称牙膏能够治疗牙齿疾病。专家解释,这类广告实际上涉嫌虚假宣传。
据悉,“牙膏等口腔护理用品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清洁和美化,符合化妆品定义”,美国、欧盟、日本等均将口腔护理用品纳入化妆品管理。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的送审,我国牙膏也拟将纳入化妆品范畴,生产者要对其功效宣称负责。
据送审稿规定,化妆品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以商标、图案或者其他形式虚假宣传产品功效,不得宣称或者暗示产品具有医疗作用,不得使用他人名义保证或者暗示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
专家:10元、3元的牙膏功效差不多 功能牙膏不能代替口腔治疗
当今,10元以上的牙膏成了超市里牙膏的主力军,20元以上的也越来越多。北京301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生闫黎津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20元、10元、3元的牙膏实际上差不多,主要是商业概念的炒作。牙膏的主要成分,比如说摩擦剂、粘合剂、洁净剂、芳香剂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牙膏的主体材料成本大致相同,贵出来的就是一些添加剂,例如一些抗过敏、止血、美白的成分,但这些功效的作用真的是如广告宣传那样吗?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功效牙膏”,按使用效果分,主要有美白类牙膏、药物保健类牙膏、防龋牙膏。据专家介绍,牙膏在口内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一些所谓有“特效功能”的牙膏,其“特效成分”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很难。比如加“钙”牙膏几乎无法为牙齿补钙。
闫黎津表示,在选择牙膏时主要注意四点:首先,不能只盯着价格,觉得价格高的就是好的;第二,不要盲目轻信各类广告,如果没有口腔问题,选择普通清洁型牙膏即可;第三,要选择正规品牌的牙膏;第四,不同功效的牙膏最好交替使用。
此外,闫黎津强调,现阶段牙膏的基本作用是清洁空腔、清新口气、抗过敏、防腐抗菌等,无论什么功效牙膏都不能代替口腔治疗。一旦有了牙病,还应该积极去医院治疗,而不能依赖于牙膏,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中新网健康频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