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世界杯进入半决赛阶段,比赛更加紧张激烈,机器人运动员们也像真人球员那样在绿茵场上拼杀抢球。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更多报道请扫二维码
7月21日,机器人世界杯进入半决赛阶段,比赛更加紧张激烈。当机器人球员在赛场上摸爬滚打的时候,2015机器人世界杯产业峰会也如期举行。
“它们能准确地停在办公室门前,比在赛场上进球更有意义。”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主席、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玛鲁娜·维罗索在峰会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她的团队制造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在300多间办公室的大楼中自主移动,甚至可以接受网上的任务,比如“我的侄女可以在葡萄牙通过网络下发指令,要求机器人到我的办公室来打个招呼。”
维罗索的团队还给机器人添加了人机互动的求助功能,当机器人需要开门的时候,可以向人类求助,请他帮忙把门打开。“通过自然语言的人机交互寻求帮助,可以更好地帮助机器人学习到新技能。”
她的新尝试却遭到了另一个发言嘉宾的异议。“机器人为什么要用手开门呢?那不是它的长项。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应该通过物联网而非机械手,不需要用手开门,而是直接发出指令,让门自己打开。”纳恩博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说。
其实,不管是物联网还是自然语言的人机交互,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这些机器人技术,已经越来越明确地导向一个家用机器人时代。
“上世纪90年代,电脑在美国进入家庭,个人电脑的拐点出现了。”王野相信,下一个消费市场的拐点应该是“大白”(动画片《超能陆战队》中的机器人)那样多功能的个人机器人。
目前市场上并不是没有面向家庭的机器人,比如销售量不小的“扫地机器人”。但扫地机器人功能单一,更像一个有智能的家电。王野说,“消费者期待家用机器人多才多艺,扫地机器人与消费者对机器人的期待有较大落差。据统计,六成以上消费者使用后觉得失望,买回去一个月后就不再使用。”
“现在的机器人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只有一些简单功能。”上海智位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琛也认为,现在的机器人还达不到他这个“星战迷”心目中的标准,但他对家用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信心。“机器人的技术障碍和价格挑战正在逐渐消失。比如我们给机器人装的深度传感器,现在200元成本的组件,可以替换过去3万元成本的组件。”
叶琛认为,家用机器人需要面临三大挑战:技术挑战、情感挑战和价格挑战。“家用机器人初期最有可能的两个应用是教育和娱乐,就像当年的个人电脑最初也是用于教育和游戏一样。”智位公司新推出的Vortex机器人就是一款家用机器人,这种灵活的半球形机器人,可以与孩子们游戏。“让孩子们通过编程界面,与机器人做交互。我想,这一代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玩机器人,有望成为下一代的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
“现在服务机器人的能力越来越大,但不能自动检测和高成本,是发展的两个瓶颈。”机器人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在峰会上表示,机器人未来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相信它走入普通家庭的那一天并不遥远。(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