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何时走出家务事误区

2015年07月22日04: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家暴何时走出家务事误区

  很少读到这样的新闻,说的是“刑民法官联手化解怨恨”。

  在去年的一场激烈争吵中,妻子被丈夫一拳打致鼻骨粉碎性骨折。丈夫还把女儿带走,不让母女见面。

  这是一桩故意伤害案件。可当被告人是原告的“丈夫”时,一切暴力仿佛都染上了玫瑰色,身体的伤害,母女天伦的隔绝,都成了小小的“家庭矛盾”。至少,在那篇写着“因为爱走到一起,不能带着恨而离开”的新闻中,武汉市硚口区刑庭以及民庭的法官所做的事情,是一块儿劝说原告放弃追究被告的刑事责任。最终,事情圆满:硚口区法院作出判决,丈夫犯故意伤害罪,免予刑事处罚。夫妻二人离婚。

  简直皆大欢喜。这样温情的语调,轻描淡写的语气,甚至让人疑惑,丈夫把妻子打成骨折这种行为,是件多么普通,多么不值一提的小事。

  事实上,家庭暴力作为法律概念,早在2001年就出现在最高法对《婚姻法》的解释中。可是,如今来自法庭的那一句温情脉脉“不能带着恨离开”,不禁让人想追问:我们距离不再把家暴视作“家务事”,究竟还有多远?

  没有答案。只有一个个令人咋舌的案例,清晰显示出社会如何漫不经心地对待家庭暴力。

  就在硚口区法院调解家暴案的前一天,河北邢台一名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命丧丈夫刀下。被害前,她曾3次到派出所报警,可她丧命的地方,竟也是在派出所。

  新闻报道中,我们又见到了熟悉的“家庭矛盾”一词。这一次,死者是与父母、丈夫一起为“调解家庭矛盾”而进的派出所。结果这摊活儿,指导员派给副所长,副所长则不见踪影。就在老岳丈去找人来调解的当口,女婿挥刀杀害了妻子与岳母。

  这样的案例虽然极端,却绝非个案。据国家统计局和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中国24.7%的女性,曾在婚姻生活中遭遇过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的配偶暴力。在我国的家暴受害人中,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选择报警。

  我们见到的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受害报警的妇女,多半只能换回一张报警回执单,与苦口婆心但无济于事的调解。这似乎在说明一点:尽管没人会明说,但在大众心里,家暴依然是“家庭矛盾”,是不需外人介入的“家务事儿”。然而,当这个国家有1/4已婚女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我们能够心安理得地装聋作哑,相信家庭暴力只是一桩家务事儿吗?

  研究早就证实了一点:家暴行为有暴力循环规律,会愈演愈烈,不是忍让能够化解的。只是外人难以想象,在轻描淡写的“家庭矛盾”四个字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正是因此,在美国、德国等国,一旦发现家暴事件,警察会立即将受害者保护起来,并且让施暴者接触不到受害人。他们明白:唯有在第一次发生家暴时阻止,才能避免事态持续恶化,发展成极端案件。

  在我们这儿呢?

  好在,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就在今年,至少有两名因为反抗家暴而杀死配偶的女性,少见地得到了轻判,不用再为此付出终生代价。

  就在上周,全国第一个警察反家暴教官培训班在湖南警察学院开班,包括联合国官员在内的反家暴专家,给来自数省市的警察学院教官授课。警察学院暴力防治研究所所长说了这样的话,“施暴者侵犯了家人人权,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我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也被提上日程,虽然立法难点依旧集中在如何突破“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上,但至少,我们可以期待,不久的未来,家庭中每一名成员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护,不因一纸结婚证或是血缘关系而成为一笔糊涂账。

  然而,路依然漫长。不把家暴当做“家务事儿”,需要的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法律的支持,更需要实际的动作——譬如一个专门收留被侵犯女性和儿童的庇护站,让他们在逃离家庭时有地方可去。

  要知道,很多受害妇女不得不回到施暴者身边,重要的原因就是她们无处可去,连经济都掌握在丈夫手中。

  只是现在各个城市的庇护中心往往设立在救助站,一个儿子不能与母亲同住、旨在送走求助对象的机构。这显然不是家暴受害人能够长待的地方。

  什么时候能有真正合适的庇护站?如果我们追问下去,还会有很多很多问题……民间机构能否帮助到走投无路的受害人?警方能不能及时介入?法律能不能为她们撑腰?

  也许这些都太遥远,毕竟,我们还处在一个为了“不能带着恨而离开”,去劝说受害者放弃追究责任的时代。在社会新闻没有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走在光鲜的购物城或是写字楼里,总觉得自己是21世纪新女性了,而太少的时候,我们蓦然转头,才会看见背后那一地千年不变的凄惶。

  有可能的话,就让我们多问问,前面的路还有多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