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某一个经济指标,就能了解和认识宏观经济的全局;也不能循规蹈矩地沿用传统的经济形势研判方法,来分析当下中国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成绩单。二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0%;上半年GDP增速同样为7.0%。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不过,也有人从GDP核算方法的角度出发,质疑我国GDP增速7.0%是不是被“高估”了?
这种疑惑主要源于对我国GDP核算方法了解不到位。尽管这样的质疑站不住脚,但作为用科学方法认识中国经济的一种尝试,比毫无依据地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更有价值,也会倒逼统计部门不断完善核算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科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显得越来越迫切。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判断经济形势好与不好,往往只需要简单地看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是在两位数以上,还是在两位数以下;同比增速较之以往是加快了,还是放缓了。
不过,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增长速度和绝对数量比较的意义被大打折扣,质量和效益的对比则更有价值。
因此,我们也应该对判断经济形势的方法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经济新常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例如,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4%,比一季度回落了0.2个百分点。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作为新业态的网上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39.1%。而且,网上零售业务在消费中的占比规模将会越来越大。
再如,从投资数据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11.4%,创下了14年来的最低增速。如果简单地看这一数据,可能会认为投资不行了,经济实现7%左右的目标增速比较困难。其实不然。我国投资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不可能继续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势头;同时,现在的投资结构更强调的是结构的优化,而非数量的扩张,投资项目将更主要用于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另外,在简政放权政策推动下,民间投资的活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某一个经济指标,就能了解和认识宏观经济的全局;也不能循规蹈矩地沿用传统的经济形势研判方法,分析当下中国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而应该针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更加注重站高位、宽视野,更加注重从全局看问题,进一步调适评价经济方法,更加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形成更加符合经济新常态的指标体系,更科学、客观、准确地认识经济形势。(林火灿)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