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中新社发 吕相友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社安徽凤阳7月17日电 题:安徽小岗村“大包干”发起人:没有万里,就没有小岗村
作者 张强 韩苏原 张俊
1978年,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这年冬,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现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手印,分田到户,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此举在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支持和推广下,成为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大包干”发起人之一的严宏昌16日向中新社记者回忆了“大包干”的“前世今生”。严宏昌说:“可以说,没有万里,就没有小岗村。万里的话起到了拍板定论的作用,给小岗村的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可以想象当时他这么做,承担着多大的‘风险’。”
“大包干”即“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农村推行的重要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农村现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回忆起万里1980年元月到他们生产队视察时的情景,严宏昌表示,“我向万里汇报大包干的相关情况时,他说,‘做得好,我早就想这样做了。’”
万里视察临走时,严宏昌夫妇送了他几斤炒花生,一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万里把花生带了回去,因为要把小岗村改革的成果带给省里的领导尝尝。
“要吃米,找万里”,这是曾在安徽流传的一句民谣。1977年6月,万里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来到安徽后,万里走访乡村,实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万里是有功的。万里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闯将。后来,小岗村这个曾经微不足道的小村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
走进小岗村,迎面是一座牌坊,刻着“中国改革第一村”字样;笔直宽敞的柏油马路两旁是两排挺拔的大杨柳。村里,鳞次栉比的楼房、厂房映入眼帘。
“如今小岗村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严宏昌说,未来小岗村将围绕民生保障、新区建设、旅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开发,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改革,旅游业不断发展。
严宏昌把自家的屋子改造重建,也做起旅游商品生意,“年收入比前几年翻了几番,更不要说比35年前了。”
同为“大包干”发起人的关友江如今已入古稀之年。他说:“现在土地都承包流转出去了,于是我开了家农家乐,一年收入也还不错。”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首批颁证启动仪式在凤阳县小岗村举行,关友江等多位小岗村村民代表,领取了新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从18个“红手印”到18本“红证书”,安徽农村改革再次走在中国前列。
严宏昌曾给万里写过两封信,万里都回了信,并多次托人回安徽邀请他去北京一叙。2009年,严宏昌到北京参加会议,这是他最后一次见万里。“当时老爷子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但听到小岗村有人来看他,非常高兴,我们在人民大会堂聊了一个多小时。”
“老爷子不停地跟我说:我与小岗村有份特殊的感情。问农村现在怎么样了,收入、生活怎么样了……”说着,严宏昌眼里泛起一丝泪光。
2015年7月15日12点55分,万里因病在北京逝世的消息牵动着安徽省小岗村每位村民的心。严宏昌摇着头,对记者说道:“难以言表,到现在心情还没有平复。老爷子虽然人走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会留在我们小岗人的心里。”(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