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7日22:0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 |
来宾市委副书记张亚楠(左)、象州县长陈代军(右)上门给百岁老人潘美莲送证上门。人民网记者 庞革平 通讯员 黄隆天 摄 |
人民网象州7月16日电( 庞革平、罗侠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在有了‘身份证’,再过100年都不用担心了。” 7月17日上午,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百丈乡举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乡颁证仪式上,家住百丈乡百丈村的101岁老人潘美莲双手接过来宾市委副书记张亚楠递来的广西土地确权“整乡推进”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后欣喜地说。
作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整县推进试点县,自古盛产稻米被誉为“桂中粮仓”的象州县,于2011年开始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经过4年多来的实践和探索,象州县百丈乡成为广西全区全面完成土地确权整乡颁证的第一个乡镇。该县独创的土地确权“两入户、两公示”等 “九步工作法”和“分类登记、搁置争议、群众作主、引导流转”的“十六字准则”,推动土地流转面积15万亩,占全县承包耕地的33%,高于全国同期28.8%的平均水平,促使小块合并开启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得以培育,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为广西全区各县(市、区)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有效经验借鉴。
现场直击:百岁老人喜领“广西第一证”
潘美莲老人出生于1914年,18岁嫁到百丈村后,共育有2儿1女。老人性情豁达, 处处替别人着想,遇事总能妥善处理。目前,她跟大儿子一家居住。
2012年底,百丈乡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潘美莲老人知道后,非常支持,第一个现身宣传发动,第一个确认地块、界限和面积,第一个签字同意“二轮承包”合同。
当天,听说市、县领导要上门来给自己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老人像过大年一样高兴,早早起床等候在家门口,第一个领到了土地“身份证”。这也是广西土地确权整乡颁证的第一本土地证。
“以后流转土地不用担心喽,我们有了‘定心丸’。”采访中,潘美莲老人兴奋地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乐呵呵地向大家展示刚领到的新证。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中央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基础性、全局性的关键工作。”张亚楠说,这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要解决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普遍存在的面积不准、空间位置不明、档案不健全、合同不规范等问题,最终赋予农户土地经营权更完善的凭证功能,更充分的政策依据,更健全的法律权能,为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抵押、担保、产权交易提供条件,为新一轮农村改革擂响了战鼓,全面激发农村创新活力。
当天整乡颁证仪式上,该乡共向辖7个村民委、48个自然村的百丈乡农民朋友颁发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5547户群众喜领2.56万亩土地的“身份证”,促进土地以小“并”大,流转实现有机稻的集约化、品牌化。百丈乡党委书记黄顺成说:“百丈乡已经流转的8000亩土地中,6000亩用于种有机水稻,争取两年内实现2万亩全覆盖。”
先行探路:象州土地确权实现“三级跳”
“这两年我都得出去旅游‘见世面’,老板请我们出去玩,自己种地的时候哪有这机会。”土地流转后在自己“地盘”上挣老板的钱,老板有时间还“请客”旅游,作为当天上台领证的村民代表之一,百丈乡民进村委博厚村村民周桂斌拿着红灿灿的土地证笑得合不拢嘴。
周桂斌把两亩多水田全部流转到百丈乡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除了每亩每年收取720元租金外,一年下来每亩还能通过销售稻谷赚得1000多元。“我每年还给老板管理70亩示范基地,每亩有1000元管理费,全年收入比自己种田高得多。”周桂斌说。
周桂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前,每亩水田收入700元,两亩共计1400元;土地流转后,两亩可收入3440元。另外,通过管理水稻还可赚取管理费7万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政策性强,连贯性也强,技术要求非常高,农民群众特别关注。”象州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梁朝说,作为全国试点的象州县,也是广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两个整县推进的试点县之一。2012年,象州在中平镇谢官村民委下辖的凤阳和下廷岭两个自然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2013年,象州在百丈乡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整乡推进”试点工作,是我区承包地确权工作“整乡推进”的探路者。
几年来,该县创新推行成立工作机构→收集整理二轮承包档案→获取耕地正射影像图→开展村组宣传和集中培训→外业勘界→入户调查→公示确认→登记发证→资料归档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九步工作法”,试点工作实现从整村到整乡再到整县推进的“三级跳”,积累了实践经验。一是发动群众。坚持每个步骤都与群众酝酿讨论,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每项成果都要公示并经群众签字确认。对于外出人员,则以信函、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告知,全面提高群众参与率,尽量不留死角。二是严格程序。严把调查摸底、政策界限、勘界测绘、公示审核4道关口,严格按照“公示-农户签字确认-签订承包合同-登记-发证”5项程序进行确权登记。三是保障有力。建立“县领导、乡组织、村负责、组推进”4级联动工作机制;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作为保障;县确权办聘请15名专业技术人员,每个乡镇确权办配备3至5名工作人员;把确权登记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评,明确目标,倒排时间表,落实责任到人。
记者在百丈乡土地流转中心看到,全乡的土地已经全部完成航拍、实地勘测、入户调查和公示确认工作,并且设置了三个服务窗口为全乡的土地确权流转服务。
“在土地确权流转过程中,象州还在全区率先实行‘分类登记、搁置争议、群众做主、引导流转’的‘十六字原则’,对于存在争议的土地,暂时搁置,过后调解,确保整体工作的推进,同时在象州在明确土地所有人的情况下,还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共有人的情况,这在广西也是首创。” 象州县长陈代军告诉记者,土地共有人的明确也就基本上明确了土地的继承人,也就进一步解决了土地以后的存在纠纷。
土地抵押: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
无法提供担保、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三农”融资难,一直是多年来困扰着农民与金融部门的瓶颈。
当天整乡颁证仪式上,该县还举行了经营权抵押贷款签约暨罗秀糖厂土地托管中心百丈服务部揭牌仪式。邮储银行、农行、农合行3家银行分别与刚拿到土地证的3名农民签订抵押贷款合同,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来支持三农服务工作,使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资产。
田地还是那些田地,农忙时节依然开着拖拉机耕田、插秧,但土地流转后本质却不一样了。博厚村村民梁牧林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前,每家每户都是单干,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粮食品种、肥料农药、播种收割、晒粮卖粮……“现在我什么都不用操心,把地交给老板,按老板的规划去做就行。”
“有机稻每亩年纯收入达2700元,比常规稻多了1000元,这就是有机稻的优势。这也多亏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土地有了‘身份证’,也让承包土地的企业更安心。”承包百丈乡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的广西宏华集团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企业经营,规范管理,高效产出,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土地确权登记除了带动土地流转,也为土地经营权进入资本市场、用于抵押担保铺平了道路。
据县长陈代军介绍,去年3月象州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已吸引了100多户农民前来挂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该中心除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外,还提供政策咨询、合同鉴证等服务。今年底要实现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乡镇农村产权交易站的县乡两级联网,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和再流转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为了进一步运用土地确权颁证的成果,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该县又印发《象州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构筑融资平台解决已完成确权的乡镇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引导和激励银行、担保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业务。特别是采取四大措施,为农户排忧解难,为银行解决后顾之忧:一是实行财政全额补贴,为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化解农户经营风险;二是实行抵押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县财政对借款人支付的利息给予50%补贴,缓解农户资金困难;三是对需要托管的土地,实行龙头企业全程托管,用于发展“双高”基地,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四是实行农业部门、乡镇政府与银行联动机制,农业部门指导好种植户的生产经营,乡镇政府主动参与对贷款户的调查摸底及还贷跟踪,为银行排忧解难,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
记者在百丈乡还看到,很多村里都建有“微银行”,自动取款机也进入村里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让农民开始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务。
象州通过土地确权登记流转,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大力推动发展优质米、有机米、桑蚕等优势产业精深加工,架起连接农户、龙头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极大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该县已成立桑蚕、甘蔗、水果等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115个,会员2万多人,涌现出百丈乡民进村有机稻种植中心、象州镇石里村“绿丰园”无公害蔬菜品牌基地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品牌,逐步走出一条规模化、特色化、效益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