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这个饱含文化底蕴的名字,自西汉初建县,迄今已有2200余年。2002年4月,平谷正式撤县建区,960平方公里的土地,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平谷历史变迁。
平谷区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川谷地,属瘠薄的沙质土壤,土壤中富含钾元素;三面环山形成了平谷区独立水系,水资源较丰富;且昼夜温差大,日照充分。正因为以上独特的优势,使平谷区最适宜大桃等果树的生长,含糖量高,具有独特的风味。
平谷区的大桃产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世界最大的桃园,面积22万亩,总产量2.78亿公斤,总收入14.6亿元。大桃面积占全市的46.8%;收入占全市的80%左右。全区以大桃产业为主的果品产业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代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技术
1.果实套袋技术。
2.树体结构调整和长枝修剪技术。
3.施用发酵腐熟有机肥技术。
4.大桃增甜关键技术。
5.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控技术。
■营销
1999年以前,平谷区大桃主要销往五大市场,其中,销往东北市场的占40%,销往首都市场的占30%,销往加工市场的占15%,销往南方市场的占10%,销往国际市场的占5%。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销活动。
二是加大自身销售队伍的培育,2005年实施了精品战略、营销战略和综合开发“三大战略”,进一步壮大自身销售队伍建设。在销售形式上,逐步探索出了进超市销售、社区销售、店外店销售、进机关厂矿敲门销售、大桃配送、市场批发、城区零售等多种形式。
■品牌
2001年7月,平谷区在区政府和市、区工商局的鼎力支持下,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平谷”证明商标,2002年12月正式取得“平谷”证明商标专用权。2006年,平谷大桃成为世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谷”大桃证明商标在2009年度中国第三届商标节上,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2012年4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目前全市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原产地证明商标和驰名商标的农副产品。
■加工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依托大桃生产基地,平谷区先后投资建成了平乐、华邦、泰华等6家果品加工企业,年加工果品能力10万吨,产品种类包括桃汁、桃浆、桃酒、桃醋、桃罐头、桃脆片等系列产品,加工产品销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并销往日本、韩国、美国等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加工企业收购的平谷大桃占15%以上。目前,平谷区培育和扶持的果品加工企业有3家,它们以加工果品原浆、浓缩浆(汁)、罐头、果汁饮料为主,年加工各种大桃产品22000余吨。
■文化
一是桃花节。1992年,平谷大桃集中产地大华山镇举办了首届“桃花节”。自2011年开始,平谷区国际桃花节更名为国际桃花音乐节,2013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桃花音乐节。
二是文化桃。开发成功了“寿星”、“福娃”、“奥运标志”、“十二生肖”、“情侣”等系列桃果艺术品。提高了平谷大桃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
三是桃工艺品及保健品。平谷区以桃产业为依托,以桃文化为平台,以桃木、桃果为资源,开发了桃
木剑、桃木梳、桃花盆景、桃果艺术品等一系列桃工艺品,并投入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并利用桃花资源,加工符合市场需要的食品、化妆品,开发健康产业。
桃文化。平谷区努力发掘大桃产业的精神文化功能,聘请区内外艺术家,创作了京剧《大桃熟了》、大型评剧《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系列话剧、诗歌、散文作品,举办了摄影、书画、对联等多种以桃文化为主的比赛,丰富了平谷桃文化的内涵,扩大了平谷大桃的社会影响。
京华时报制图闫超
(来源:京华时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