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有今天这般气象,并不是当初起名时演过八卦抽过签,而是上百年一以贯之地抓教学质量,把精力放在办学上,所以终成美名
近日,因南昌大学公开表明自己简称“南大”,南京大学师生表示不满意。这个“南大”之争看似与外人无关,但作为旁观者,感觉这样的争执颇有典型性,有必要说几句闲话。
不讲规矩,或者说没规矩,是“南大”之争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据目前披露的情况看,早在2014年12月,经教育部核准的《南京大学章程》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简称“南大”。也就是说,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已经经过官方认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拍板定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有了规矩,各个学校按规矩行事是本分,没有二话好讲。如果将规矩视作一纸空文,大家都自行其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乱套。
恕我直言,这次的“南大”之争于南昌大学方面有“偷懒”之嫌。南京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改称“南京大学”也有50多年了,其简称“南大”源远流长,为社会公众所熟知。而南昌大学原本由几所地方院校合并而成,成立时间短暂。这样的“后生晚辈”完全可以另辟蹊径,结合自己的地域性、专业设置、教学所长等特点,给自己起个独具特色的名字。可惜,当初叫“南昌大学”已经落了俗套,如今偏偏又要把人家叫了多年的“南大”直接拿来就用,想法实在简单。主事者或许以为,“南大”二字朗朗上口,听起来很高端。殊不知,这种“走捷径”的做法,有遇事欠考虑之嫌。
“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历来重视“名”,连小孩子出生家长都想花钱起个佳名美字,何况大学?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对于任何大学而言,名称是虚的,名气大小是教学实力、教育水平的派生物。春秋战国时的稷下学宫是中国高等学府的老祖宗,流芳百世。但后来者办学,创办的书院叫“岳麓”,叫“白鹿”等等,都同样名满天下,享誉至今。哈佛、牛津、北大、清华等名校有今天这般气象,并不是当初起名时演过八卦抽过签,而是上百年一以贯之地抓教学质量,把精力放在办学上,所以终成美名。
由此而论,争一时莫如争百年。南京大学、南昌大学不妨放下“南大”之争,协商解决好这件事,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才是正道。(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高初建)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