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病逝 曾两次做客强坛与网友交流--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病逝 曾两次做客强坛与网友交流

2015年07月12日11:55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字号

2012年9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做客强国论坛,以“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调控着力点”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人民网记者 房爽摄)
2012年9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做客强国论坛,以“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调控着力点”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人民网记者 房爽摄)

人民网北京7月12日电  据民建中央网站消息,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界、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界、九届理事长成思危同志,因病于2015年7月12日凌晨0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关于成思危的最近一条消息来自民建中央网站。6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带着中共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前来为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祝贺八十寿辰。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成思危赋诗《八十回眸》,表达谢意,抒发感怀。

诗曰:“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

曾两次做客强国论坛

成为首位做客网媒的国家领导人

成思危与人民网网友结缘是在2002年岁末。当时,他致信人民网,以普通学者的身份参与人民网关于虚拟经济问题的讨论,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而此后两次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更是与人民网网友形成了良好互动。

2003年3月27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接受人民网记者视频专访,并做客强国论坛就“虚拟经济”等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成为第一位做客网媒的国家领导人。这次在线交流,成思危回答了人民网网友提出的21个问题。

面对网友“副委员长、同志、先生、成老,您最喜欢哪个称呼?”的提问,成思危坦承,“我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同志,叫官衔我总觉得有点生疏,叫先生是对我的尊敬,但似乎还不够平等,叫成老那就容易使我感觉自己确实老了。”

而对于媒体冠以“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称谓,成思危表示,“我已经两次公开声明辞谢媒体给我的这顶桂冠。”他说,我愿意做中国风险投资的一个积极的倡导者和促进者,但我不希望给我过高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这样的桂冠。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吸取的中国的古典的智慧。

2012年9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再次做客强国论坛,以“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调控着力点”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谈到未来发展,成思危表示,“从今后来看,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50天前在人民日报撰文

呼吁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

成思危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最近一篇署名文章是在今年5月21日。针对“金融研究忽视或缺乏战略观”、“金融改革顺序存在不同意见”等问题,成思危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撰文《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指出,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战略目标,因为目标一错,满盘皆输。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历程,每一步都有反对的声浪、质疑的声音,甚至责难。成思危表示,这些质疑有些是必要的,需要我们在回答质疑中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但也有不少质疑导致金融改革不能顺利向前推进,相关改革措施只能放一放、等一等、看一看,以致错失良机。这个教训是应该记取的。

成思危呼吁,“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关心我国金融改革,而且从战略上探讨这一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就一定能使我国金融在国际上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越来越强的竞争力。”

早在199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版刊发成思危署名文章《努力开拓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文章认为,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宜采取“民办官助”的方针。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所以风险投资不宜采取“官办”的办法。但是风险投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予以积极扶持。政府宜采取“支持而不控股,引导而不干涉”的态度来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成思危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署名文章有30余篇。最早的刊发在1997年3月7日的人民日报两会专页,是他在政协八届五次大会上的发言摘编。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发言,题目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责编:张玉珂、宋煦冬)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