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之路”早“丝绸之路”两千年 正启动申遗

2015年07月09日17:16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玉石之路”早“丝绸之路”两千年 正启动申遗

  最新研究指“玉石之路”早“丝绸之路”两千年 正启动申遗

  中新社上海7月9日电 (记者 许婧)“‘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要早两千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叶舒宪9日在上海介绍了他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和考古发现,对“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前身“玉石之路”进行研究和探寻的成果。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命名,这一概念影响至今。近年来,包括叶舒宪在内的中国学者,根据从甘肃、青海等地区齐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资料,推测距今约四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走的“丝绸之路”正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叶舒宪指出,“丝绸之路”的命名忽略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对西域重要战略资源的依附关系及玉石贸易通道,“在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眼中,这条连接着欧亚大陆两端的东西方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但在中原人眼中,西去之路被称为‘玉路’才更为准确”。

  为解开“玉石之路”这一谜题,新世纪伊始,叶舒宪便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玉石之路”考察,足迹遍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区。他说:“对上述七省区‘玉石之路’的调查和研究,可阐明夏、商、周三代王室用玉资源的由来,可解释为什么万里以外的和田玉能成为中国历代帝王所一致推崇的意识形态符号,这将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舒宪表示,由于外来文化视角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在“丝绸之路”日渐兴旺和流行的同时,“玉石之路”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民众对本土文化的日益重视,需要更加深入地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和思考,强化中国本土话语权,优化“丝绸之路”说,融合“玉石之路”,或延展为“玉石-丝绸之路”。

  “玉石之路”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资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及可探讨和可持久开发的文化附加值。叶舒宪透露,“玉石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启动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