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唐山7月7日电 (记者 白云水)“你是哪里人?”“我是唐山的(读:爹)”,“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干(读:揍)啥的(爹)?”这是中国国家语音委专家和学者7日在河北唐山与方言发音人姬艳玲的一段对话,姬艳玲满口地道的唐山话引得人们笑声不断。
当日,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唐山对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唐山方言”工作验收。姬艳玲等人的地起根(本来)、咧儿(昨天)、尚或(中午)、竟儿故引儿(故意的)等唐山话,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张浩明与专家组成员对“唐山方言”的传承满怀希望。
事实上,唐山话作为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着一定的差别。时至今日,人们称唐山话“老呔儿”,意思是话音土气,上不得台面。
在人们眼里,已故老艺术家赵丽蓉是“唐山话”的代表人物。舞台上满口唐山话的赵丽蓉至今被中国民众津津乐道。而多数人认为唐山话“好听”是因为听起来是“唱”着说话的,颇有音乐美。像《唐山大地震》等许多影视剧中的人物都用“唐山话”讲唐山的故事。
讲唐山话,对于来自唐山滦南县70岁的蒋明英来说并不难,可是,在专家面前用原汁原味的滦南方言读1000个常用汉字、1200个常用词汇、50句话,谈风俗习惯,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却很难。在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专家组组长曹志耘等专家的指导下,蒋明英把这些事做下来,才明白了说了70年的唐山话的“精髓”。
张浩明认为,语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体现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唐山有丰厚的语言工作基础,“唐山方言”是中国语言中地域表现浓厚、代表性强的语言。此次将“唐山方言”录入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和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起到传承和保护作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5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中国各地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工作。计划开展80个少数民族语言(含濒危方言)调查点,50个汉语方言(含濒危方言)和30个语言文化调查点的调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