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雨恒
教育出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社61年来,始终秉持“植根教育,弘扬学术,繁荣文化,服务社会”的办社理念,大力支持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学科建设与研究,不仅是教育出版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也逐步成为了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平台和重要出版基地,一批又一批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通过高教社的公开出版、发表,对社会发展、国家宏观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高教社学术著作、学术报告等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以选题和成果为观察点,我认为高校智库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智库意识,增强智库观念,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术研究机构向智库转变。为此,对高校智库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一、发挥学术性研究优势,努力向智库型机构转变。高校智库建设有多种途径,可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其中一条有效途径是积极推动现有学术机构向智库转变。我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高校,拥有为数众多的研究机构、部门,也拥有为数最多的高水平研究人才。我们不要求也不应该要求所有的高校研究机构都成为智库,但一些学术性研究优势明显、基础扎实雄厚、具备向智库转变有利条件的机构部门,逐步由学术型、基础型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逐步增加政策性、对策性、战略性研究,提高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的现实针对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二、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关注和契合现实社会与未来发展。智库建设更具体地说将现有学术研究机构改造或转变为智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过程,更需要许多条件如经费保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等等。但归根结底,是要满足智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这就是智库机构和群体要关注现实社会及其未来发展,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任务、研究课题,与现实社会问题高度契合、深度关联,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现实社会为目的,使研究成果具有出思想、出战略、出政策、出对策的特征,能够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三、创新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研究工具,提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引领性。与传统的学科专业研究、学术研究、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不同,由于智库研究课题的现实针对性和特殊性,对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以及语言体系,都会因课题的不同而提出新的要求。智库研究者必须克服传统学科专业研究、学术研究、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局限,进而在创新、建树、引领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向智库型学者的转变。
(高校智库建设论谈专刊(下)请见7月14日15版)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