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计划进村到户 云南: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2015年07月05日07:41  
 
原标题:脱贫计划进村到户 云南: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记者在云南省会泽县待补镇歹咩村清泉酒厂见到经营者管庆权时,他正在码放烤好的杂粮酒。这个酒厂每年可给他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酒糟还能养66头猪,年出售仔猪160余头。

  5年前,管庆权一家靠几亩薄地只能勉强度日。2009年,待补镇被列为云南省整乡推进试点之后,扶贫部门针对他家的情况协调了5万元小额信贷和3000元互助资金,扶持他的烤酒和养猪事业。如今,他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

  像管庆权这样受益于云南扶贫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而脱贫的群众,在全省有440多万人。云南省“十二五”以来围绕扶贫七大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采取了片区攻坚整体推进打歼灭战、精准发力脱贫计划到村到户等措施,让全省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5%,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由3747元提高到6314元。

  云南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出台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全面深化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围绕扶贫机制改革创新,细化具体配套措施,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了制度建设。《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颁布实施影响深远,明确规定了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本省专项扶贫资金的30%,从法律层面上保证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今年,云南省又将对全省93个贫困县(含重点县和片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实行分类考核,并对其中19个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GDP考核指标,增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指标权重,重点考核扶贫成效,以期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引导贫困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并在加速发展中推进扶贫攻坚。

  云南省从“十二五”以来,全力打造出了整乡推进、雨露计划拔穷根、产业扶贫换穷业、金融扶贫增投入、安居工程治穷窝等精准扶贫“五大品牌”。找准“贫”根、寻找“困”源,开对药方、精准施策,用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资源、干部结对帮扶、考核验收等“八个进村到户”精准发力。

  为了兑现“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承诺,云南省采取了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在认真总结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个研究提出15个特有民族特别是8个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的总体方案,动员国有大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实施“整族帮扶、整体脱贫”。

  云南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具有云南特点的扶贫开发模式,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示范,其“整乡推进”成为推进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的响亮品牌。云南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建立了整乡推进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机制,涌现了以贡山县独龙江乡、会泽县五星乡为代表的一批典型。

  云南积极探索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的新路子,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取得显著成效,怒江州整州推进、宁蒗县整县推进、澜沧拉祜族综合扶贫开发、红河州南部山区综合扶贫开发全面启动实施,为全国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成为全国示范。

  截至2014年,云南4大扶贫片区共投入各类规划项目资金7408.62亿元,规划执行率达68%,居全国前列;近4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3.1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40.31亿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42.87亿元,是全国省级配套资金较多的省份之一。(经济日报记者 周 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