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为我国第48项世界遗产

2015年07月04日18:21  来源:中国侨网
 
原标题: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为我国第48项世界遗产

贵州海龙屯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为我国第48项世界遗产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贵州省遵义播州海龙屯等三处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项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着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为贵州增添了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据悉,此次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土司遗产”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三处土司遗址中,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是土司的军事城堡,其余两个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土司的治所,三个遗址都处于多族群文化符合区域,反映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资料显示,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该遗址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距遵义市主城区20公里,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遗址区面积含遗产区和缓冲区共12.9平方公里。

  海龙屯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捆绑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查确定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申报项目。

  “土司制度”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一职通常被授予西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可以世袭,但必须经过朝廷批准,而朝廷承认土司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亦有“羁縻”一词形容这种一方面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的笼络方式,从唐代起,“羁縻”就成为朝廷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核心政策。

  驻守龙岩山东麓海龙囤的杨氏家族并非少数民族,唐代末期,来自太原的杨氏家族因协助中央政府攻陷叛乱的南诏国,成为实际上播州的控制人,直至明代万历年间的末代土司杨应龙,其间经29代统治者、700余年。

  《明史》称海龙囤“于诸险中为最”。如今寻访海龙囤,仍能想象当年奉命“平播”的将领面对艰险关隘的慨叹,“三十六步天梯”、“飞虎关”、“飞龙关”,只是听听名字便觉得背脊发凉。尤其“三十六步天梯”,是通向飞虎关的险道,共台阶三十六级,每级高且宽,爬起来要手脚并用,更像攀登一块块粗大的岩石,阶梯表面向外极度倾斜,遇到潮湿的天气,难度翻倍,如果碰到雨雪,闯过飞虎关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设计不光加大登囤难度,以御强敌,更从心理上给敌手以震慑。

  以海龙囤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纵深防御的特点,守卫的核心是王宫。而在从2012年展开的对海龙囤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活动中,厘清杨应龙所建新王宫的格局、年代和性质,是主要的成果和突破之一。

  新王宫于平播之役时毁于大火,关于火烧新王宫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破囤明军所为,二是杨应龙自己点燃了大火。遗址已经荒草丛生、空旷如平地,唯一得见的是宫址地基的轮廓,还有1600年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阵亡将士亡灵而建的海潮寺。但散落于地表的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从屋脊坠落的各种陶兽碎片,纵横交错的石质基础充分表明囤内建筑恢弘瑰丽,错落有致,器宇轩昂。(中新网生活频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