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7月1日电(记者陈俊、姜伟超、荣启涵)“南北两山夹一沟”正是对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地貌的典型描述。在这个黄土覆盖的荒山穷沟里,有个境界高、眼光远的农民龚志荣——他是三益村的村主任,是村里“跃雅森农庄”合作社的总经理,但乡亲们更喜欢称他是“三益村的儿子”。
多年打拼,龚志荣从清洁工一路做到总经理。致富后,他并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乡亲们。在被推选为村主任后,龚志荣带着在外经营了26年的1200万固定存款返回家乡,全部投在了村子脱贫致富里。
上任伊始,龚志荣并没急着大搞开发,而是先解决了两件“最紧迫”的大事。先是打了几十口井,解决三益村乡亲一直以来吃水难的大问题。现在,百姓终于不用为了喝水而跑几十里路了。
打出“清泉”解口渴还不够,关键还得解决思想上的“干涸”。龚志荣又自掏腰包七八万元,带着全村八十多人前往西安考察现代农业。返回乡上后,再也没有人为了“破坏风水”这样的问题而阻止龚志荣开发建设了。
解决完这两件大事,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时候,龚志荣知道,全面推动三益村改变现状的时机到了。
过去,三益村因条件恶劣而出名,撂荒地多、经营分散、靠天吃饭、销售渠道不畅……龚志荣“精确诊脉”三益村的贫困症结所在,认为这样的贫困山区,要改变现状,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极致。他请来兰州高校从事城市规划的教授为三益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成立了“跃雅森农庄”合作社,决心带大家走一条“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企业化道路,自己则做起了“扶贫CEO”。
“临洮到兰州只有一百公里,要把兰州这个大市场用好、用活。”龚志荣不仅了解兰州的市场需求,更熟悉农村生态,决心把三益村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农林业、观光旅游、休闲运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真正成为兰州的“后花园”和“菜篮子”。通过土地流转,他整合了12900亩土地,划分成生态修复区、光伏农业区、采摘农业区、经济林果区等五个区域。
“以前蔬菜都是分散种植,百姓缺少科学方法也没销售渠道。”龚志荣说。而蔬菜产业恰好是龚志荣最得心应手的领域。他计划架设1000个蔬菜大棚,把三益村做成标杆,以后能让沿洮河一带发展成集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链。
龚志荣说,他对兰州市民和对三益百姓都有很深的感情。“菜贵了伤民,菜贱了伤农。”他的“蔬菜梦”就是让兰州市民减少菜价开支20%,让老百姓增收20%。
光有优质健康的蔬菜还不够,龚志荣又瞄准了“城郊休闲游”的机遇。“在城市生活久了,渴望回归自然的休闲体验”,他用两年时间修好了南山的硬化路、绿化了2000亩荒山,还发展起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果区和林下养殖。
“以后来三益村,既能进山采摘瓜果,又能挑选散养禽畜。还会有环山自行车道、攀岩场……”站在半山腰新修的水渠边,龚志荣用一双黝黑粗糙的手指着远处在建的大棚,描绘着他心中誓把“荒山穷沟变青山银水”的蓝图。
“如果带着‘交差’的心态搞扶贫,就只有苦没有甜;如果把扶贫看作发展机遇,就会有干劲。”龚志荣常会这样鼓励大家。
“他用了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平常六年的扶贫改造量。”临洮县扶贫办干部说。龚志荣还是三益村、站沟村、大庄村功能性党组织的联合总支书记,真正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扶贫新模式。“致富能人”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扶贫新模式,既壮大了特色产业规模,又促进了农民稳定增收。2013年,三益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242元,通过龚志荣的改革带动,2014年人均收入增加到4000多元。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