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探索"两新"党建工作见闻

2015年07月01日10:3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四川凉山探索"两新"党建工作见闻

  新华网成都6月30日电(记者吴光于)在这座川滇要塞上的小城顾客眼里,他是一个热情周到的饭店老板。近20年的从商经历使他深谙市场规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更让他感到自豪,而且千金不换——德昌县个私经济协会党委食品行业支部书记。

  上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制的洪流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也经历着阵痛。喻平离开了濒临倒闭的企业,靠3张桌子起家,下海经商。起早贪黑的操劳让这位曾经端过企业“铁饭碗”的党办主任尝尽了创业的艰难。

  “那些年里,忙于奔波。党组织关系还在原单位,党费没有地方交,党组织生活也没有地方过。会不会已经自动脱党了?”老喻心里犯着嘀咕。

  “当年,县委组织部了解到在德昌这种‘隐形党员’的情况普遍存在,就一家家去找企业翻党员花名册,然后再挨家挨户落实组织关系。”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说。

  没费多大周折,喻平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原企业的退休支部,组织身份有了着落。

  2003年,两位个体户党员找到喻平,让他考虑将组织关系转到德昌县个私经济协会党支部,一听同行们还能成立党支部,老喻当即同意。他说,能这样找到组织,如同“离开了婆家的媳妇又回到娘家”。

  据了解,德昌县共有6328家个体经营户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403人,2014年实现GDP37.1亿元,占全县的64.1%.

  “找到了党组织,才有主心骨!”老喻说,虽然自己是个个体户,但是内心依然有种渴望为家乡繁荣进步贡献力量的情怀。如今作为个私协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党支部领头人,正是施展自己抱负的好机会。

  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为民解忧……12年来,个私协党组织的党员们践行着奉献与担当。

  老喻说,个私协党组织有个老传统,无论哪位协会成员家里遭遇变故,大伙都要出力帮忙;遇到纠纷,党组织出面协调解决;遇到生意上的困难,大户帮小户,提供担保贷款,共渡难关……

  2006年7月,德昌出现多起餐饮敲诈案,诈骗人以餐饮消费为幌子,谎称在饭菜中吃到玻璃碴受伤,要求索赔,少则五六百元,多则两三千元。个私协党组织知道此事后,立即组织召开餐饮户大会,提醒各家提高防范意识;同时走访调查,积极上报公安部门,最后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如同大家庭般的凝聚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向党组织靠拢。2003年党支部只有3名党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86名。2013年,经德昌县委组织部批准,个私协成立党委,下设11个行业、片区党支部。

  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走上了正轨,各种协会、民办教育机构等新社会组织的党建怎么搞?

  2015年,德昌县委组织部批准,依托县民政局成立新社会组织党委,同时发挥教科局、文广体育旅游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归口式管理、多维度服务”模式,实现了对党员的“双重管理”。开展禁毒防艾宣传、进行免费书法培训……新社会组织党委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德昌的探索是凉山“两新”党建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这片当年红军走过的红色土地上,街道(乡镇)、驻地单位、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社区等“多位一体”的共建机制正在形成,“两新”党组织迅速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冯斌说。

  据了解,目前凉山全州已建立了1183个“两新”党组织,全州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76%和78%。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