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肯特里奇

2015年06月28日01:25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多面手”肯特里奇

二层展厅。本版供图小小

《据我们所知,没有什么在看着》2013年墨水画

《对时间的拒绝》2011年炭笔、彩铅画

《论样板戏》视频截图

威廉·肯特里奇。

  昨天,“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艺术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几乎收录了艺术家自1988年至今几乎所有重要作品,全面回顾了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的创作历程,是迄今为止这位艺术家在亚洲最大规模的展览。在展览开幕前夕,肯特里奇接受了京华时报的采访,这位来自南非的艺术家被称为艺术媒介的“多面手”,不论是装置、视频还是戏剧,肯特里奇始终没有离开绘画本身,他说炭笔画是他一切创作的基础。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下一站将于12月移师韩国国力现代美术馆。

  前期筹备不易

  拜访其工作室策划三年办展

  展出作品涉及多种媒介,既有纸上炭笔画、麻胶版画、丝网印等平面作品,也有杜尚式的现成品动态雕塑、以投影方式呈现的多频影像,以及带有机械木偶的舞台模型装置作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早在2012年5月就打算邀请肯特里奇做展览,同年10月还前往了约翰内斯堡拜访肯特里奇的工作室,“待了一个星期,此后我们一直保持通信”。不过,当时并未敲定这次回顾展,肯特里奇称,“那会儿我没有想好做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与中国发生联系”。为了促成这次大展,田霏宇寄了大量中国近现代书籍给他,包括鲁迅小说集、余华作品、新华字典等,田霏宇言语中透露出这次展览举办得不易。

  在寄过去的大量资料中,特别吸引他的是一套“八个样板戏”DVD套装,带有说教式的芭蕾极大地刺激了肯特里奇。他以此为素材,对特定时期的文字图像进行了解构和重组,创作了这次展览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论样板戏》。

  展览现场特别

  两层展示空间犹如身处剧场

  展览分为楼上楼下两个展厅,涵盖了肯特里奇近30年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一层展出的是肯特里奇各时段的代表作,包括炭笔画、影像、装置等;二层被布置成了一个工作室的状态,除了几台巡回播放的视频、一些摊开的书籍外,最重要的是布置成剧场般作品《论样板戏》。视频中,1871年巴黎公社的报纸、黑人芭蕾舞者、闪动翅膀的麻雀等,被肯特里奇用自己的方式剪辑、拼贴,和着敲敲打打的声音反复播放。

  本次展览的展示空间由知名设计师萨贝尼·徒尼森亲自操刀,走出展厅的不少观众都在感叹这次展厅的布置:视觉与声效合一的展示方式,让大家有入剧场之感。特别是那些视频装置,如曾在2012年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中出现的《对时间的拒绝》,在这样的展示环境中充分彰显了它的力量。

  肯特里奇是谁

  当代极具影响的多媒体艺术家

  在当代艺术领域,肯特里奇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是当代极具影响的多媒体艺术家,但中国大众并不太熟悉这位南非艺术家。肯特里奇于1955年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具有艺术及政治学双重背景。在肯特里奇6岁时,有一次在律师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了沙佩维尔大屠杀遇难者照片,那一刻他颇为震惊,所以在他的创作中,作品偏向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戏剧性本身,媒介涵盖剧场、绘画、电影和动画短片等。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肯特里奇的作品便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美术馆与画廊中亮相,其中包括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因其创作对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杰出贡献,2010年获得“京都奖”艺术与哲学大奖;2011年,被授予伦敦大学文学名誉博士并在2013年获得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谓。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王春辰称这个展览非常值得一看,“去年我看到他的一件作品,印象非常深刻,视频中他刻画的人物神奇地在画面当中穿梭,再加上实景拍摄的人物,这些内容交错在一起,创造了很奇特的艺术图像”。

  灵感来源

  看到书本有创作欲望去图书馆要手插口袋

  在以观念先行的当代艺术领域,肯特里奇与多数艺术家不一样,相对那些“以身体以及自我折磨为媒介的作品”,他的作品显得温和得多,“我的作品处于某种中间地带,不是传统的学院式油画,也不是把自己的肢体给截断,而是处于二者之间”。肯特里奇仍然在使用着在学校中学到的技法,但他关注不同对象。他告诉记者,“我受戈雅的影响比较多,比如都喜欢使用单色块、迷恋那种版画的肌理感以及对边缘社会的关照等”。在肯特里奇看来,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进程中,很多大师都是他的榜样,如我们熟悉的戈雅、珂勒惠支。

  肯特里奇对书本也有着极大的热情,他喜欢在有文字的图书上用不同材料的工具作画,并装订成一本自我意识很强的“二手书”。他觉得,书本的每一页纸上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写作者的思考,“它背后所带给我们的意义,我个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如此,肯特里奇每次看到书本,“都有在上面创作的欲望,想在上面画几笔”。为了管住自己的手,“我每次去图书馆都要把手插进口袋里”。

  如何结缘中国

  15年前作品首亮上海令中国艺术家印象深

  15年前,肯特里奇作品《影子队列》现身上海双年展,也是他的作品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批评家鲍栋回忆,“当时被那种又简洁又充满社会情感温度的影像吸引,走进那间‘黑房子’,看了好几遍这件作品。实际上,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西方当代艺术当中正儿八经的影像作品”。后来有很多中国艺术家成为了他的粉丝,并开始了手工的当代艺术影像制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鲍栋认为肯特里奇作品激活了中国艺术创作。

  上海的这次亮相也让肯特里奇“特别吃惊”,“这次双年展之后,很多来自中国的艺术家都会跟我说,对我那件作品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艺术家的回应让肯特里奇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在中国看到我的作品”。

  肯特里奇表示,这次带来的作品,尤其是展览的核心作品《论样板戏》,不仅仅是他个人对中国的印象和理解,“也是对喜欢我作品的中国观众做出的回应”。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