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经济”向“研发经济”转型
东莞民营高新企业产值三年扩大八倍
提到东莞,想到的还是“三来一补”、“低技术”等代名词,那就彻底OUT了。昨日,记者从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获悉,该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共237家,名列全省前茅。新近发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公报显示,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年申请量,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扩大了43倍,远超同期全国与广东的增幅。东莞正从“工厂经济”向“研发经济”华丽转身。
曾以“世界工厂”自居的东莞人,不满足于前店后厂的来料加工发展模式,迷上了创新,自己搞机器人、轻量化纯电动车、超高频读写器等高科技玩意。高科技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末,东莞共有高新企业755家,数量仅次于广州,相较于2011年末增长了82.8%。其中,占大头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表现最突出,总产值三年扩大了8倍多。
上市企业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三来一补的港资企业,做塑料起家。而今,它在松山湖重金打造研发实验室,研究非晶合金和生物医疗材料。制造电池的东莞市迈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比例占全部员工逾四分之一,研发实验室多达11个分科室。
不少高新企业纷纷傍“科研大款”,与国内高校院所联姻,组建了北大光电研究院、清华创新中心、中科院云计算育成中心等24家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了一批两院院士和海内外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如以中科院院士李国杰为带头人的“云计算产业国际创新团队”、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为带头人的“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国际研究团队”等。
在创新大潮下,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研发的数控毛纺机将东莞市传统毛织企业产能提高8倍。
“工厂经济变成研发经济,我们发展更有底气。”宜安研发总监李卫荣说。东莞制造的产业微笑曲线,正努力向研发与销售两端延伸,再造“不一样的东莞”。都市丽人、真功夫、美宜佳、以纯、步步高、王老吉、加多宝、众生丸……这些品牌,全部来自东莞。据悉,近两年来,东莞在自主研发投资上每年超百亿元,年均增长三成,是全省增幅的两倍。
东莞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模式。4月出台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提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率先基本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研发机构将成为工厂的标配。东莞还成立创新讲习所,市长袁宝成亲自担任所长。市委书记徐建华说,科技创新是东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马勇、陈强、唐波
(来源:羊城晚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