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饭碗”这话太粗糙伤人

2015年06月21日08: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打破铁饭碗”这话太粗糙伤人

  培养温良忠厚的品德和塑造团结和谐的氛围,是大家心中的真诚愿望,也是最有利于工作的,因此有些挂在嘴边的狠话和粗糙的话最好不说;实在要说,一定要非常慎重,做足认真细致的研究。我在这里所指的,就是“打破铁饭碗”这句话。

  失业是大家害怕的,职业稳定是大家渴望的,我们谁有权利整天把“打破铁饭碗”这话挂在嘴边,在研究报告里面和各类媒体上随意言说?说这话的人对自己的饭碗怎么看呢?社会在发展中总是会遇上各种困难和问题,最怕的就是公式化,最怕的就是丢失对人的关怀和体贴,结果把事情越搞越乱。在医疗、教育和其他很多领域,大家都觉得有改进工作的余地,希望做得更好。但是我们不要在改革与考核竞争之间画等号。如果劳动人事制度强调考核竞争是正确的,那么在操作上要尽量精细化,千万不要把考核竞争变成一个公式到处套用。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迷恋丛林法则,任性剥夺员工就业的安全感,肯定不是聪明的管理方法。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去探望在未名湖滑冰骨折的一位同学,走在空荡的医院走廊里面能听见脚步的声音。我去年陪朋友去同一家医院看一个不大不小的病,发现挂号大厅变成足球场那么大了,无比嘈杂,挤满了各地来的病人。于是专家就出来提市场化的建议了。大医院拥挤不堪,不仅是因为医保的推广,也是因为乡镇和县级医院落后,患者不愿意去。一些专家把这些小医院的问题归结为医生和管理人员还在体制内混日子,没有进取心。他们提出,如果让基层医院去行政化,情况就会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办法是打破铁饭碗。最近青岛市教育局颁布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意见,提到解除聘用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媒体在报道中径直使用了打破教师“铁饭碗”的表述。“去行政化”有多灵,“在体制内”有多坏,考核有什么积极作用,反对的人是否都是因为害怕竞争,这些都需要小心摸索和认真研究。

  即便是工厂员工的高度流动性和职业不稳定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和家庭生活,也有大家现在感到遗憾的负面影响。教育、医疗、新闻和出版等领域有重大的社会功能,使用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士,应该在人事上既有严格准入制度,又提供稳定的职业安全。譬如一些高校在长期稳定聘请副教授和教授之前,对助理教授实行淘汰机制。我想,在医院、报社和中小学也是同样道理,员工工作几年之后应该接受考核;通过考核,就应该终身聘用。专业人士年年考核,单位领导自然爽快,有做土皇帝的感觉。但是频繁考核削弱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对培养职员忠诚感和敬业精神肯定是大大不利的,并导致他们仅仅关注短期目标。

  事业单位当然不能养懒人,但是试图百分之百地清除懒人,不仅是乌托邦思维,恐怕也会把单位搞成“疯人院”。譬如一所小学里的老师总要有个性差异,大家不能都是同一种紧张程度。有勤奋刻苦的,也有懒散和放松一点的,多做一点与考核无关的事情。譬如数学老师愿意“浪费”一些时间弹弹吉他,语文老师痴迷于围棋,音乐老师热衷于广场舞。他们直接的业绩可能比不过一位单一专注于考核本身的老师,但是后者就一定是最好的老师吗?

  市场机制对工商业的推动作用很确定,但是一旦进入到社会福利和文化教育领域,在世界上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失败的案例反倒有不少。西方各国习惯对俄罗斯刻意诟病,却从来不好意思在教育和公共医疗方面对它进行指责。古巴的经济情况一直乏善可陈,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承认它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成绩。古巴和俄罗斯在教育、科学和医疗方面都一直坚持公办,避免系统引入市场机制。各国的情况,值得我们对比和研究。

  冷战期间,美国保守派学者曾经批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主义政策,说“国有化”是白痴也会搞的改革,认为其结果一定是破坏经济。任何事情做到极端,都会有负面作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改革主旨应该是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把竞争和市场化放到至高无上位置,破坏专业人士的职业安全,反倒会把事情办砸。“打破铁饭碗”这话,是白痴也会说的。

  “打破铁饭碗”这件事,如果设计和实施得简单粗暴,是白痴也会搞的偷懒改革。

(来源:北京青年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