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一条并不很宽广的河道洋泾港,最近悄悄被改名为“三八河”,让祖祖辈辈居住在河边的居民难以接受。居民们强烈要求恢复原名,他们认为,洋泾港是洋泾人的母亲河,改名把洋泾的文化之脉割断了。
洋泾港这个名字,具有700余年的历史文化承载。早在元代,就已有“洋泾”这个行政区域地名记载于史籍,之后行政区域划分和归属几经更迭,但“洋泾”之名始终没变。外地居民则更多是从有关“洋泾浜”的传说中得知这一地名的。上海开埠之初,大量外国人涌进上海,洋泾港是其必经之路,上海当地居民为了方便与他们的交流,积极学习他们的语言,虽然能够达成沟通,但发音往往不够准确,以至在语言学史上留下了“洋泾浜英语”这独特的一页,至今这种英语在上海方言中仍有残迹。但是更名以后,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被粗暴地割断了。
“洋泾港”更名为“三八河”,从程序上看手续合法,经过了上海市水务局的审核,并经浦东新区政府批复,而从其更名为“三八河”来看,仍然显得草率。“三八河”是一条离“洋泾港”远隔几公里的人工开挖的小河,其知名度远不及“洋泾港”,从字面意义上看也无多少美感。很显然,政府部门在这一地名的更改过程中,只是考虑了自己管理上的方便,而轻慢了地名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拍脑袋,就要将“洋泾港”这个已经流传700多年的地名一笔抹去。
当然,地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以上海而论,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但在旧中国的租界时期,有的路名以外国人名命名,记载的是中国那一段丧失主权的历史,在租界收回以后,这种路名理应废除;也有一些路名,让人产生紧张不安,如浦东通衢大道的东方路在解放前因墓葬密集而被称为“坟墩路”,解放后以其谐音改为“文登路”,浦东开发后改为现名,就是路名更改的一个成功范例。但是“洋泾港”并没有这样的色彩,它不仅已经有700多年历史,而且派生了一系列路名和机构名称,改名反而使这些衍生名称失去了理据。即使如“洋泾浜英语”这样的说法,也记载了上海人乐于与外来文化沟通、积极接纳新事物的精神风貌。如果说政府部门为了管理方便而需要将两条河道的名称统一,合适的做法也应该是将“三八河”纳入“洋泾港”,而不是相反。
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地方出现了地名更改的风潮,不仅是一条路名,甚至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称都可以轻易改掉,甚至几易其名,给社会运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地名当中大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轻率更改容易割断这种随着时间沉淀形成的文脉。即使是对一些确实需要更改的地名,也应该向社会广泛征求不同意见,慎重作出决策。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