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将华夏文明向前延伸300年

2015年06月18日19:2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专家: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将华夏文明向前延伸300年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 (汪徐秋林 叶健)今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山西·陶寺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介绍自1978年以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与部分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陶寺遗址的考古研究发现,“把华夏文明往前延伸了300年”,“历史书有可能就此改写。”

  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上,两个朱砂书写的符号被认为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国文字。图片来源:新华网

  据介绍,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成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自1978年开始挖掘以来,发现了相应的居住区和墓葬区,陆续出土了陶龙盘、陶谷、彩绘木器等文物,还发现了最早的文字。

  王巍在对陶寺遗址进行介绍时说,“陶寺遗址拥有文字和城市,也拥有可以表明等级制度的宫殿礼器,我们还证实了它存在的王权和都邑,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要素。”

  发掘研究认为,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实证,说明早在夏王朝建立,进入王国文明之前,黄河中游地区就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王巍说,陶寺遗址的发掘,说明与之对应的尧时期已经进入了初级文明,所以最起码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更早的“中国”。

  王巍说,陶寺遗址实证了距今4300年的夏王朝之前仍有至少300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它对于解释“中华5000年文明”究竟是传说还是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据介绍,陶寺遗址发掘在2002年被纳入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明探源工程”,意在探寻与“尧”时代时空相吻合的山西襄汾遗址。

  王巍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在于研究5000-4000年前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据现有发现,一些区域在约5000年前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比如长江下游、辽河流域,但是这些地区的文明后来都中断了,陶寺遗址的研究发现让我们找到中华文明的主脉。这个工程在今年年底会告一段落,到时也会拿出相应报告,针对中华文明源于夏朝的表述,对现有教科书进行一些修改。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在发布会上作了讲话,山西省和临汾市有关领导和专家也应邀出席了发布会。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