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6月16日,威海市文登区实验小学举行“大手牵小手情暖端午节”活动,多名校园妈妈与留守孩子们一起包粽子,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中新社发 杨甜艺 摄
视频:大学生为留守儿童办免费培训班 吁关注其心灵与情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肖欣)《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18日在北京发布,《白皮书》指出,中国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而父母通过电话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联系、适量的阅读、玩耍等将有助改善留守儿童的“烦乱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
《白皮书》对云南、广西、贵州、山东、河北、甘肃六省农村地区的两千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乡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后指出,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519万。
《白皮书》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而只要保证每周1到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
《白皮书》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危险系数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从东到西明显上升,其中西北地区最为严重,无论是“烦乱指数”(对于现状的焦虑)还是“迷茫指数”(对于未来的焦虑)都达到最高,西南地区次之,中部再次,东部最低。
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孩。《白皮书》认为,女孩发育较早,心思更加细密、敏感,更多内向不轻易表露,因此留守带来的心灵创痛无论是深度还是持续程度都会更加明显。
根据《白皮书》的建议,通过阅读、玩耍、适当做作业、保证妈妈的陪伴等方式,可以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调查显示,阅读不同于作业,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而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除地域之外的首要因素,因此阅读比游戏、看电视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另外,调查还发现,每天1到2个小时的玩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的“烦乱度”,但整天玩耍的孩子“烦乱度”更高,与之相应,每天做1到2个小时作业的孩子心理状态最佳,但随着作业增多而变差。调查还发现,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专家呼吁,如果实在要去打工,请把妈妈留给孩子。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由“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发起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主持完成调查报告。该报告与关注西部某山村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片灰黄》、两部纪录短片、摄影展和《“留守儿童”新媒体观察》共同将留守儿童的真实状况展示给社会,呼吁留守儿童所在地学校、教师、公益机构和民政相关部门重点留意和重点帮扶“高危留守儿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