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徐简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媒体形象地总结这种扶贫:“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扶贫项目在某些地方成了“伤民产业”。(新华网6月17日)
一些地方,政府对扶贫项目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谁知到后来却让农民感到害怕——那些本来就很穷的农民“搞啥亏啥”,能不害怕吗?扶贫项目在某些地方成了“伤民产业”,政府的扶贫工作确实需要好好反思。
扶贫项目之所以在某些地方成为“伤民产业”,其症结就在于“产业”二字——动辄就用产业化思维来考虑扶贫工作,动辄就把扶贫项目搞成轰轰烈烈的产业,恰恰是目前很多地方扶贫工作的一大误区。
早在多年前,扶贫项目产业化就已成为许多扶贫干部的共识,“产业扶贫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抓手”。不错,没有规模化、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是很难实现“全村脱贫”、“集体致富”这类目标的。可是,扶贫项目产业化尽管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悦耳,真正实施起来却异常艰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拥有各方面条件,譬如,对市场需求和前景拥有精准的研判,产业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资金链条的衔接非常紧密,等等。然而,这些方面恰恰大都是贫困地区的短板。偏偏一些官员对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所谓“产业化扶贫”情有独钟,不去研究市场,不深入了解农村实际,喜欢动用行政命令,强制性地要求农民全部都去搞某一项目,这就很容易造成该地区的产能过剩、产品滞销,造成“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
“产业化扶贫”的概念没有错,错在这些官员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既然一个扶贫项目形成了产业化,那就不只是农民的种植(养殖)这个初始环节,更重要的环节在后面,即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环节。但一些地方的官员们往往这样认为:只要从事该项扶贫项目的农民足够多,种植(养殖)的规模足够大,就是产业化了。似乎只要某个扶贫项目给贴上了产业化的标签,就是赖以自豪的扶贫政绩。
造成各地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复杂的,农村脱贫的先天条件也不一样,尤其在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资金存在大量缺口的情况下,一刀切地硬性规定农民一窝蜂地搞某一扶贫项目,然后让农民自产自销,如此“产业化扶贫”到后来只能成为“伤民产业”。一旦农民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搞啥亏啥”的“产业化扶贫”搞怕了,浪费扶贫资金倒还在其次,最关键的,农民对地方政府的扶贫工作会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
目前提倡“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和“产业化扶贫”密切相关的。“产业化扶贫”的主要问题就是太粗放,没有精准把握市场和农村实际。那种条件不具备不成熟的“伤民产业”,搞得越多,害处越大。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