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温室效应”这个全球性话题,最让国人糟心的要数那片隔三差五就会满目灰黄的天空了。
每逢雾霾来袭,人们总会把愤怒投向密密麻麻的汽车和烟囱林立的钢铁厂。更残酷的现实却是:农民给庄稼施肥也是雾霾的成因之一。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你或许是幸运的:中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出一种改变粳稻基因结构的方法,能使粳稻的氮吸收率提高1/3以上,从而降低氮污染,缓解雾霾。
许多科学研究早已发出警告,中国消耗的氮肥占全球的1/3以上,当一氧化氮被排入大气后,它们会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转化为有害的细小微粒,导致PM2.5无情升高。
科学家们把生长在我国南方、氮吸收能力更强的籼稻NRT1基因插入到在北方生长的粳稻基因序列中,在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上,科学家们称移植这种基因对治理氮污染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除了能缓解雾霾,论文还强调这次移植基因的新品种“大大提高了谷物产量和氮利用效率”。而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正是我国最大的稻米产区。
作为“绿色超级稻”项目的重要突破,新品种也许能提高产量,降低污染,但粮食终究是用来吃的,科学家们并没有说明其安全性如何,这是唯一的遗憾。
“超级”当之无愧,“绿色”却尚待证实。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