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肖家河桥附近,圆明园花园别墅三期的烂尾工地周围,一座独特的“板房村”,在城市繁华的钢铁丛林中,歪歪扭扭长了出来,几乎成了城市中的一块“霉斑”。
这里居住了2000多人,总面积有上万平方米。这里没有像样的道路和房屋,附近的空地上,有农民工养鸡养羊,种了些玉米蔬菜。墙边堆着破烂儿,酸腐的气味四处弥漫。钢筋外露的烂尾楼则被这片板房包围着。
似乎用不着多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这里本不应该存在“板房村”,当地政府自然不该坐视其生长到如今的规模。
可现实是,连成一片的蓝顶活动板房,在8年之间陆续建起。本来在此施工的近千名工人,因没拿到工资,就住了下来,一边讨薪,一边讨生活。板房内通水通电,还能接收电视有线信号。慢慢地,不少外地商贩来此落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是谁将这些工人拴在此地?施工方和开发商各有说辞,谁也不买谁的账,甚至还对簿公堂,可谁也没表示要为近千名工人的命运负责。开发商甚至撂下一句:这些板房属于违建,应该归当地政府部门管。
政府果然来管了。
讨薪板房村环境恶劣,多次起火,到处都是安全隐患,屡屡遭到附近居民举报。政府的城管部门,多次拆除此地的违建房。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来拆好几次。
违建拆了不少,可守在这里讨薪的工人不买账。“我们很想回家,但却不能回。”有工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他们已背了一身债,又讨不到工钱,也是迫不得已。
说法很在理。若不是农民工的工资,随着烂尾工程一同烂了尾,他们又何尝不想回家?他们把8年的生命耗费在这里,未来的生活仍是一片昏暗,岂能甘心离开?
于是,板房村就陷入一个荒诞的循环:城管拆,工人建。他们要靠搭出来的违建填补生活。违建范围越来越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块“霉斑”也越来越显眼。
城管显然没好办法,这里依旧一片脏乱。好在最近,这里又迎来了媒体记者。轮番出现的记者,分别采访了开发商、施工方,还采访了板房村辖区的政府有关部门。
开发商和施工方还是纠缠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对板房村里的讨薪工人置之不理。这没什么新奇,商人自有其商业逻辑。倒是政府部门一名官员的话别有“亮点”。
新闻报道中这样描述,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红军表示,这里之所以难于治理,和甩尾项目有关,“管不了”。另也有人说了一番道理,无非也是“不好管”、“管不了”。
顺着这个逻辑,整件事儿现在成了一场说不清该由谁来埋单的闹剧。开发商说应该政府管,政府说管不了,那这近千人滞留在此,就真的束手无策,等着其慢慢消亡?
诚然,圆明园花园别墅的“烂尾”问题,已经缠成错综复杂的罗圈架。到现在,这块地皮已经被反复抵押了多次,除了开发商与施工方的债务纠纷,还包含了其他法律纠纷,复杂到已经“很难说清楚这块地的产权归属”。短期之内,要是从微观层面,专门针对这事儿插手,政府还真有些没处着力。
问题在于,开发商和施工方之间的矛盾,导致的一个最现实的后果,就是近千工人的命运随之改变,导致这座城市出现一个本不该出现的板房村。那该是谁的责任?
当然,被拖欠工资,不是违章搭建板房的最好理由。可政府都说了“管不了”,这些底层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不知这句“管不了”之后,让坚守在这里8年讨薪的工人看到,会有何种感受?
工程烂了尾,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却不该就此烂尾。此时,地方政府应该仔细研究,拿出方案,从根儿上解决此难题,而不是一股脑儿推卸责任。
板房村的生活仍在继续。住在这里的农民工们,还是一边毫无希望地讨薪,一面毫无幸福地活着。没有人知道,他们何时才能离开那里,回到自己的家乡,享受生活的乐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