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南亚看中国:一位孟加拉国中餐馆老板的中国梦

2015年06月15日17:51  
 
原标题:行进中国·南亚看中国:一位孟加拉国中餐馆老板的中国梦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婉露):今年5月底,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来自五大洲82个国家与地区的500多位华裔杰出青年代表应邀参加。其中有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代表——冯晓荣,这已经是她第二次获邀参加这一活动了。冯晓荣侨居孟加拉国24年,在那里成长创业,并成为孟加拉国华裔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冯晓荣的故事。

  在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有一家颇有名气的中餐馆,叫做“竹轩”,餐馆老板就是冯晓荣。与其他海外侨居地不同,孟加拉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1971年建国至今也不过44年的历史。而冯晓荣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就占了大半,也因为如此,她熟悉达卡的每一个角落,成了大家眼中的“孟加拉通”。说到孟加拉国,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甚至除了孟加拉虎再无特别印象,可在冯晓荣眼里,这里却是见证了她的青春和梦想的一片热土。

  1991年,因为工作需要,冯晓荣作为国内一家外贸公司职员被外派到孟加拉国工作。当时接到这样的安排,她还是有些委屈的。因为同事们有的被派往欧美国家,有的去了东南亚日本等地,而她则来到了自己一无所知的这个陌生国度。好在天性乐观的冯晓荣很快适应了这个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她甚至有些怀念二十几年前初到孟加拉国时候的感觉。她说:“(那时候)空气很好,蓝天白云,人很少,生活节奏很慢,绝对不会堵车。”

  一个人来到完全陌生的国度,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冯晓荣开玩笑地说,想蒸个馒头都得从自己种麦子开始。生活上的不便可以慢慢克服,然而远离家人的苦楚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来说却是着实难熬的。直到现在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和家人的信件往来常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她说:“从那边发一封信发到国内十五天,只要有人回国一堆人说帮我带封信。一封信(邮费)要十几块人民币”。

  1996年,冯晓荣结束了在孟加拉国五年的外派工作回到中国。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还会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并且与这里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回国之后,冯晓荣感觉到自己跟不上国内工作的快节奏。她坦言天天“在路上”的感觉让她非常不适应,“以前经常出差,就拎一个箱子,到一个地方,就要打起精神来和人谈合同。晚上衣服洗一洗,第二天还没干又要打包了,当天晚上住哪儿都要看情况。”

  这样紧凑的职场生活让她倍感压力,这时候,她又想起了慢节奏的孟加拉。这一次,她下定了决心,回到孟加拉,过简单自然的日子。开中餐馆是冯晓荣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谋生手段,出生于重庆的冯晓荣本来就是个爱吃会做的美食家,之前在孟加拉国工作的时候,自己就经常做些小菜送给当地的中国朋友们。一番合计,“竹轩”应运而生。

  在达卡,许多华人和当地人都开设了中餐馆,“竹轩”在众多的中餐馆中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和认可,离不开冯晓荣一直坚持的经营理念。她说:“很认真地做事情,菜的质量要好,价格要公道,而且不要骗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从来的理念,做人做事都是这样的理念。”

  餐馆创立之初的几年,每天打烊之后,她都要与员工一直开会至晚上十一、二点。直到今天,创业时期的老员工有95%还跟着她,冯晓荣笑称自己像个传教士,她不仅仅给她的员工一份工作,她还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问题,怎样做事做人。这在她看来,是比盈利更重要的事情,也是“竹轩”走到今天的秘诀。

  冯晓荣雇佣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孟加拉当地人,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她也慢慢发现了孟加拉人身上的闪光点,他们的认真和踏实让她不得不佩服。她告诉我们,孟加拉人工作起来十分认真,老板说桌子要擦十遍,他们大部分都会真的擦上十遍。在异国开中餐馆,如何让菜色与当地人的口味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冯晓荣在菜品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孟加拉是一个穆斯林国家,饮食上的禁忌和习俗比较多,也与中国人的口味不太一样。为了了解他们的喜好,冯晓荣先是赔钱以人民币20多元的价格提供了几年的自助餐服务,通过观察不同菜品的消耗量,慢慢地了解了所有的家禽要去骨去皮等等通过其它方式无法了解到的情报。直到今天,她每次推出新的菜品,都会让餐馆的孟加拉工作人员和当地的朋友先品尝,得到他们的认可才会加入到菜单里。

  “竹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当地最有名气的中餐馆。中国驻孟加拉使馆举行活动,也总是第一个想到“竹轩”。今年是中孟建交40周年,对于这些年来两国经贸往来和关系的发展,冯晓荣可以算是个见证者。她说,20多年前她来孟加拉国的时候,两国间的经贸往来金额不过十几亿美元,现在已经是几百亿的规模。在南亚,孟加拉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未来,伴随着“一路一带”等倡议的实施,中国人在孟加拉国大有可为,孟加拉人也会在中国得到好的发展机会。她说:“我觉得孟加拉国还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下面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现在已经开始在实施了,很多企业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而且孟加拉国最好的就是这个国家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很年轻,大批的年轻人会成为中国需要的人才。”

  对于自己生活了24年的第二故乡,冯晓荣认为,这里是一个可以用个人英雄主义去做一些事情的地方。在孟加拉国的24年里,她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说,当初仅凭着一份年轻人的勇气和傲气来到这里,是孟加拉国热情的土地和人民给了她实现梦想的可能。六年前,冯晓荣又开办了一家旅行社,帮助更多的孟加拉国人和中国人到彼此的国家看看,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历史。她认为百姓之间的互动才是两个国家关系发展的动力。孟加拉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中国也应该了解这个南亚土地上的希望之国。而在两国交往不断深入、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己能够贡献出一份力量,就是冯晓荣最大的梦想,“我在孟加拉国做餐厅,做旅行社,我想把这些串起来,因为我从二十几岁到孟加拉,既然在那里待下来了,(事业就)做的更规范化,更大一些,更系统化。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